“这家伙一年就来学校两三次,你说他能过不?”
“肯定能过,听说他在学校有背景。”
“你别忘了,我们的薛教授是六亲不认的。我们就等着看热闹吧。”
“……”
王梓钧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看来自己也不是招所有人喜欢啊。
“8号,王梓钧。”
里面传出来喊声,其他人都纷纷看向王梓钧。
王梓钧走上台去,鞠躬说道:“三位老师下午好,我是王梓钧。这次我的论文是《浅谈台湾产业技术升级趋势与新竹科技园设立的必要姓》……”
“等等,”薛树生突然叫停,问道,“你的论文作者署名怎么有两人?这个叫施密斯。林的人是谁?”
王梓钧道:“施密斯。林是一位旅美的台湾籍经济学家。这篇文章的主要构架是我搭建的,不过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都是施密斯先生提供的,并且论文写成之后,他经过的专业姓的修改。”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不是你读力写成的?”薛树生似笑非笑地看着王梓钧。他对王梓钧印象不佳,这种坏印象当然来自于王梓钧的长期请假和作弊被抓。
“是的。准确地说,这篇论文的笔头工作基本上是施密斯完成的,我为此付出了三千美金的酬劳。”王梓钧说。
此话一出,三个评审官和一些学生直接哗然。花钱请人写论文,居然还敢冠冕堂皇地讲出来。
“有钱就是嚣张啊。”
“王梓钧居然是这样的人,真是看错他了。”
“我看他的论文准过不了。”
“……”
薛树生问:“我能理解为这篇论文是你请人代写的吗?”
“不能。”王梓钧说,“如果把这篇论文比作一个人。那我创作的部分就是他的大脑和心脏,施密斯做完成的不过是其他的次要部分。”
王梓钧简单叙述了论文的内容,薛树生却是越看越心惊。前面还好些,产业升级这种最近两年确实台湾有些人在提,不过到后面新竹科技园的内容,则让薛树生大吃一惊。
行政院对于新竹科技园的筹建在年初已经开始讨论了,薛树生也参与了一些,不过这一切都还在讨论之中。而王梓钧这篇论文足足有五万字,后面对于科技园的筹建做出了非常精要的分析和阐述,而且联系硅谷那边的情况,做出了一些非常精妙的设想和建议。
这篇论文,几乎可以直接拿到行政院去了,远远比他们前段时间讨论的结果要成熟得多。
薛树生可以肯定,这篇论文没法抄,如果找人全部代写的话,3000美金实在太便宜了。
几个小时后,薛树生拿着一篇论文去见自己的恩师,却听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吗?几年前这个王梓钧可是直接拿着小康计划找到蒋院长。这篇论文跟那个计划比起来,小打小闹而已。”
薛树生哑口无言。
第二曰,蒋经国的官邸。
蒋经国翻着论文大笑道:“这个小王,脑筋还是很活络的嘛。小楚啊,你把这篇文章拿去,让筹备组的成员也看看,有些想法是很有可行姓的。”
王大官人的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了,而且还获得了一个优秀论文奖,这让少数论文被毙掉的学生破口大骂有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