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经济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二节我国税收实体法律制度(第3页)

第二节我国税收实体法律制度(第3页)

企业所得税是对公司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为课征对象的一种税。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分配、调节企业收益水平、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间分配关系的重要税种。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不公平状况,为企业建立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由《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公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组成。其实体法规范主要内容有:

1。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这里所谓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即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减去国家规定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企业收入总额是指企业在纳税年度内各项收入总额。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具体包括:(1)销售货物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3)转让财产收入;(4)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5)利息收入;(6)租金收入;(7)特许权使用费收入;(8)接受捐赠收入;(9)其他收入。但根据规定,企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1)财政拨款;(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而取得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3)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税前扣除的主要内容是:(1)成本: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2)费用: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3)税金:即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4)损失: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5)其他支出。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1)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2)企业所得税税款;(3)税收滞纳金;(4)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5)《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6)赞助支出;(7)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3)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4)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5)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6)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7)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1)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2)自创商誉;(3)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4)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不得扣除。

3。企业所得税税率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但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确定适用15%的税率,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确定适用20%的优惠税率。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3条第3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

4。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在按前述规定的方法确定了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和准予扣除项目及其金额后,该纳税人这一纳税年度内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就确定了。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减免税额-允许抵免的税额

源泉扣缴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为: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另外,企业可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就其取得的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所得,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法律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

5。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1)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2)结合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税收优惠;(3)为了发挥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参照国际做法,实行20%的照顾税率;(4)对所有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15%的税率;(5)对专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企业给予直接减免,对综合利用资源的产品收入减计应税收入优惠,对企业为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而投资实行税额抵免的优惠方式;(6)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对企业开发费投入,可享受加计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优惠;(7)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发展,对创业投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8)为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性,对劳务企业、福利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给予税收优惠;(9)为支持安全生产,对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给予税收抵免政策;(10)自然灾害的专项减免税优惠。

(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由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2008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施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组成。其实体法规范的主要内容是:

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境内外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华侨、港澳台同胞。

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在立法上是根据居民和非居民的原则确定的,即把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种。居民纳税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纳税;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政府纳税。判断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身份是一国政府正确行使税收管辖权的前提。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人。凡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的,或者无住所且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年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人。

2。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个人的各项应税所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根据所得来源的性质不同,共列举了11项应税所得,即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3。个人所得税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按各项应税所得,分别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以按月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3)稿酬、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稿酬所得,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应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即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一次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在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额的基础上,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4。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取得的每项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法对每项个人收入费用扣除范围和扣除标准分别作了不同规定。因此不同性质的个人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确定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是,区分不同所得的性质,按税法规定的相应费用扣除项目、标准,分项计算不同所得项目的应纳税所得额,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税法规定的该项所得应适用的税率,计算出纳税人每项收入的应纳税额。

(1)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2000元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考虑到其生活费用较高的实际情况,个人所得税法作出了附加减除费用的规定,即在2000元费用扣除额的基础上,再附加2800元的费用扣除,共计扣除4800元的费用。应纳税额=(月工资、薪金收入-2000元或4800元)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成本、费用是指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损失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应纳税额=(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每月2000元的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应纳税额=(年收入总额-2000元x12个月)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