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华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韩的一家电视台播放有关美国部队在伊拉克撤军的消息。
美国从这场干预战争中得到了什么?
说到头来,伊拉克今天的境遇究竟如何?
对于美从伊拉克撤军,杨国华是不希望发生,美陷入战争的泥潭里,这对杨国华来说是有利的。
杨国华在未来想要发动对非洲的战争,那时候美国势必会干涉。一个强大的美国对杨国华的霸业是不利的。
尽管杨国华并不惧怕美,但是他也不想和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开战。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老美干涉杨国华霸占非洲的战争,那以美为首的北约势必会参与进来。
这对杨国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政治方面,伊拉克的情况更为复杂。截至目前,该国各股政治势力无不按教派分立而四分五裂。
上一次大规模和平选举出现在去年春天,尽管参与者甚众,但并未产生明确的多数派,从那时起,僵持和拉锯就成为家常便饭。选举也表明,并不像遥远的专家们说的那样,阿拉伯人并无困难理解民主的含义,他们自身也期盼着拥有民主。随后陷入的政治僵局就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不理解。现任执政者对权力有急切的占有欲,他们不管那些投票箱前的人们究竟想表达哪些意愿。
在这个特殊时刻,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能否以在伊拉克现存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让该政府愿意倾听选民声音?一个可能的结果是,伊拉克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的和平转变。这不仅对伊拉克具有象征意义,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胜利。问题在于,一旦美国从伊拉克撤军,那么对该国形成影响的力量也随之减弱。此外,伊拉克现在应是一个主权国家了,美国究竟以何权力干涉该国内政?
美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受制于复杂的中东地缘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及经济核心利益,显然是要确保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能源安全。
然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使得它在中东并不受欢迎。
不过,未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没有让布什政府感到羞愧,因为这时候,美国人已经找到了第二块遮羞布———将伊拉克建成中东民主的典范。布什承诺要给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带来自由和安全。
然而,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国内不断爆发的反美武装袭击、教派冲突,让伊拉克的政局极为动荡,“安全”成为奢侈,虐囚丑闻的连续曝光也让“自由”成为谎言。
面对混乱,美国人也开始显得有心无力了。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美国人留给伊拉克人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对这群大兵们来说,活着回去,就是胜利。从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但美国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主义证据。尽管布什曾承认他的对伊政策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他对伊战的坚持却从未松动过。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声望推向了巅峰,但是美军随后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声望从云端开始坠落。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首位以工党党魁的身份连任首相。他在内政上颇有建树,创造了英国二战后最长经济繁荣期的傲人佳绩。由于他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不得不以辞职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从而也终结了他一手创造的“不败传奇”。
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军抓获。萨达姆被执行绞刑。
无论是在伊拉克国内还是在国外,对“一代枭雄”萨达姆的评价似乎永无定论。
海湾战争中的主战场不在伊拉克本土,海湾战争中美国经过了联合国的授权。而伊拉克战争,联合国一再不通过美国开战的决议,然而美国绕开联合国直接发动战争。也就是说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关于该层面的问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而最后联合国和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国伊战前已掌握伊拉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无果,美承认伊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库尔德武装力量。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动用了美国在海湾地区驻扎的大量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支援。
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
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武装力量结成同盟,美国计划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其通过土耳其领土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混乱之中,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各地的大量古遗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引发争议,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众质疑和反对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
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布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
“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还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伊拉克,还可以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
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能源组织和节能技术消极地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反制石油输出国组织配额生产机制。
而此次“倒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主动权。伊拉克石油资源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供应者。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伊拉克对本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
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三分之二,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