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与吴天德正说着话的功夫,却见前方迎面来了五顶二人一抬的抬舆。
文官队列里,当先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头戴白色暖冬耳帽,身上的官服乃是一色的大红官袍,这是一二品大员才能用的服色。
这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便是当朝首辅,赵京。
赵京望着迎面而来的抬舆,对身旁的几人说道:“他们来了。”
赵京指的“他们”,便是大周朝司礼监的全体成员,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庸、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洪、司礼监秉笔太监陈规、司礼监秉笔太监吴聪、司礼监秉笔太监罗彬。
赵京说着,便在儿子赵东楼的搀扶下,向高庸等人迎了上去。
高庸独自乘坐的那乘抬舆停下了,此刻他已看清了迎过来的是赵京等人,于是连忙吩咐先一步下了抬舆的陈规,道:“快,扶我下来。”
陈规闻言,立刻搀着高庸下了抬舆。
赵氏父子在前,几名阁员若即若离地跟在他的身后,一行人也向迎面走来的高庸等人迎了过去。
“阁老近来可是越发的精神了。”高庸满脸堆笑地迎上前,搀住了赵京的另一条手臂。
“老夫过了年便七十五了,怕是干不了几年了,近来总感觉身体乏累,昨儿晚上府内稍微有点动静,我便醒了,接着便再也睡不着了。”赵京竟当着群臣的面与高庸拉起了家常。
“阁老为朝廷操劳了半生,这往后的日子也还得指望着您呢,您可不能喊累,若是您有半点隐退的心思,我高庸可第一个不答应。”
高庸轻轻地拍了拍赵京的手。
赵京闻言,开怀大笑道:“那便依着高公公的意思,再干上几年。”
“理当如此。”高庸点头道。
二人说着话的功夫,便来到了奉天门前。
赵京抬头看向“奉天门”三个苍劲浑圆的楷书大字,身后的文武百官见状连忙噤声不语了。
奉天门外当值的宦官纷纷替司礼监几大太监和阁员们解下披风,扫落灰尘,动作不只快捷,而且十分的轻敏,似乎都怕弄出了声响。
这时高庸业已换上了一副肃穆谨敬的面容,慢慢扫望向文武百官,道:“今儿是耕籍大典的日子,皇上昨日前往太庙祭拜了列祖列宗,今儿又起了个大早沐浴更衣,皇上这般虔诚就是为了替我大周子民向上天求一份恩典,使其护佑我大周风调雨顺,使百姓不受冻馁之苦。”
赵京闻言,当即带领着文武百官向乾清宫所在的方向跪地行了一个大礼,众人异口同声的道:“皇上仁德。”
大礼过后,高庸与赵京并肩向宫内走去。
文武百官亦步亦趋的跟在二人的身后,自东偏门进了皇宫。
宗亲勋贵则纷纷从西偏门进了宫。
待文武百官依次进了宫,李安等负责在奉天门前维持秩序的锦衣卫,这才在两名小宦官的引领下,向宫门走去。
行至奉天门前,李安在宫门前驻足,打量了一番之后,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天朝的气派,果然不同凡响。”
吴天德扯了扯李安的衣角,道:“快别感慨了,都等着你呢。”
李安一脸尴尬的笑了笑,连忙跟上吴天德的脚步,由东偏门入了宫。
当文武百官走过金水桥时,却见队列里几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从怀中掏出几个实面馒头,不顾形象的吃了起来。
礼部尚书蔡腾一脸失望的摇了摇头,提醒几名正在啃着馒头的老者,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莫要失了为人臣者的气节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