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虽为明末大海盗郑芝龙之子,却是南明朝廷的三大柱石之一。
为抗清他甚至与父亲决裂,率领部下独自抗清,纵横东南,数败清军,南京之战打的清军闻风丧胆,可惜最后还是功败垂成,被迫退往东南。
“即便如此,还是能以一己之力收复宝岛台湾,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成为大明的最后一面旗帜。”
朱棣对郑成功那就是十分赏识,当即拍板要让这人来做他的部将。
而同时陈永华这位抗清名将也是跟着郑成功身边做事。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陈鼎任同安县教谕。
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杀。
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成功论政。
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并誉“永华乃今之卧龙也”,授予“咨议参军”之职,委为其子郑经之师,日后便成为郑家麾下的谋将。
康熙十三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
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受耿精忠之约,郑经率领大军进入大陆。郑经之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臧总管台湾政务,所以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
康熙十九年三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同年在台湾病逝。
之后还有李定国,南明三大柱石之首,支撑南明王朝的最后一根孤木。
白凤凰:“就真的人如其名,李定国本为大西反贼,后弃暗投明,对大明朝忠心不二,率领大西余部坚持抗清二十年,两蹶名王,复地三千里,打的清军闻风丧胆,收复江南半壁江山。”
“可惜清军势大,孙可望和郑成功多次拆台,李定国独木难支,最后败退缅甸。”
“而在永历帝被害后,李定国听闻,便当即呕血数升,泣血而亡。”
“还有张煌言,也是南明三大柱石之一。”
张煌言本为一介书生,但面对国家危亡,弃笔从戎,高举义旗,聚众十数万,三次率兵北伐,可惜无力回天,被俘后誓死不降,慷慨就义。
“沐天波,大明最后一位黔国公,世受国恩,多次婉拒永历帝的加封,只愿与大明共存亡,追随永历帝生死不弃,为救永历帝战死缅甸。”
“阎应元,明末抗清名将,江阴抗清三公之一。明弘光元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
“何腾蛟,南明重臣,任湖广总督,与李自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共同抵御清军。”
“清军攻陷湖南,何腾蛟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
“但后来不幸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