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外,已是皓日当空。
朝上诸公,望着被阳光照射在身的父子俩,朗声说道:“恭送陛下、恭送太子。”
刘荣扶着刘启,缓缓而行,拾阶而下。到了车辇处,刘启并未回寝宫休息或者去宣室阁处理奏章。
而是对刘荣说道:“朕今天有些累了,刘荣啊,陪朕出去走走吧。”
刘启身为帝王,是执掌天下万物的主宰。不能,也不会轻易对人展示出心中的疲惫。
如此毫无防备,显露出内心的想法,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刘启已经全然把刘荣当做后继之君,来看待、培养。
刘荣扶着他上了车辇后,这才说道:“能和父皇同行,是儿臣的荣幸,您看去哪呢?”
“就去沧池吧。”
“诺。”
刘荣笑着称诺答应,上了车辇。
驭夫稳稳驾车,车辇并不颠簸。车内,刘启问道:“对于这次匈奴来使,你怎么看?”
刘荣眯着眼,寒声道:“匈奴使节傲慢无礼,强行狡辩,把过错都归于我大汉。”
“儿臣看,他们这是豺狼行径。”
“而且…”
刘启见他犹豫,鼓励道:“说下去,今天只有朕在这,说错了也不要紧。”
咬咬牙,刘荣接着说道:“而且儿臣以为,匈奴狼子野心,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咱们越是惯着他们,他们就越是放肆。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打怕了,才不会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边境上闹事。”
“战场上的胜利,才能让敌人闭嘴,懂得臣服。”
刘启苦笑一声,道:“昨日周太尉的话,你也听到了。打匈奴,哪有这么容易。”
“这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得三思而后行啊。”
刘荣知道,刘启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
一来,现在国内的条件不成熟,凡事都没有准备。靠步兵和战车,是打不赢匈奴的。
二来,身体也不允许。
刘启肺痨咯血,难以遏制,愈来愈严重。刘启自知天不假年,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然不多,难以支撑对匈奴的全方面战争。
万一战事正酣,来个泰山崩,搞不好大汉就有亡国之危。刘启一向小心谨慎,哪能如此弄险?
这几天之所以让刘荣旁听了战事,又接触了匈奴使节,是在逐步让刘荣知道,国事之艰难。
治大国,如烹小鲜。
得谨慎,慎思慎行。
坦白的说,刘启是一个对于国事相当认真负责的皇帝。对于祖宗的江山社稷,看的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
刘荣眼骨碌一转,笑道:“父皇,儿臣有个想法,不知可否?”
刘启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道:“就咱们父子二人,有话就说。”
刘荣嘿嘿一笑,不好意思的说道:“儿臣这不是怕想法不成熟,说错了嘛。”
“父皇,刚才匈奴使节来时,儿臣就在想,咱们能否成立一个秘密探查机构,潜入匈奴,刺探情报呢?”
“您看,每次匈奴来袭,咱们都是被动挨打。若是有个专门的情报机构,可以料敌于先,提前防范于未然。”
刘启眼睛一亮,颇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