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安慰一下诸葛亮,然后陪着诸葛亮一起喝酒,等着鲁肃协调的江夏水军到位。
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对二十艘战船进行了改装也就是江南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比较大,否则要找这么多稻草也是真的不容易。
改装完毕后,诸葛亮留鲁肃在船上喝酒,一直等到后半夜,大江上起雾了,诸葛亮才吩咐陈就开船,前往江北曹营。
这时候的鲁肃并没有跟演义线里那样惊慌失措,只是有些愕然。
但随后,鲁肃看了一下大江上越来越浓的雾气,再看看船上的稻草人和船四周覆盖的稻草,顿时已经明白了诸葛亮的打算。
随即,鲁肃拉着诸葛亮,问了一大串跟张溪类似的问题。
借箭这事儿,本身不难想象,真正麻烦的,是如何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而鲁肃听完了诸葛亮的所有安排,再想想诸葛亮在周瑜提出督造箭矢后却说三天可以备齐顿时肃然起敬。
这说明诸葛亮在周瑜提出要求后,瞬间就想到了借箭的方式,而且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作战计划,这才是真正让鲁肃佩服的地方。
反正他鲁肃做不到。
不是想不出借箭的主意,而是不可能这么快的就能想到,还能把事情想的这么周全。
鲁肃一直到江上起大雾才隐约猜到点诸葛亮的计划,之前诸葛亮在船上覆盖稻草和用草人做兵的时候,鲁肃还始终摸不清状况呢。
现在嘛。鲁肃也是胆子大,跟诸葛亮和张溪一起就安坐在船舱内,坐看诸葛亮草船借箭。
很快,陈就指挥的草船就靠近了曹军水寨,引起了曹军的注意。
而这时候,大江之上的雾气很浓,浓到张溪透过船中的窗户望出去,甚至看不到自家的战船在哪儿。
能见度十米都不到,在江面上,就跟瞎子没什么区别。
就这种情况下,别说曹操,就是蔡瑁张允都不敢轻易出寨迎击。
诸葛亮一看老天这么配合,当即让军士开始击鼓呐喊,鼓噪声势。
而对面曹军水寨也不甘示弱,没一会的功夫,一大堆箭矢就此袭来。
曹操真的不愧是家大业大的,那个箭矢跟不要钱似的往江面上撒,闹得张溪赶紧关闭船上舱门,省的万一飞进来一支流失,把自己当场给交代了。
船舱外矢箭如雨,船舱内三人则乐呵呵的互相敬酒,顺便吐槽一下曹军。这也太败家了,弓箭白送啊。
等到船舱外传来的敲击声小一点了,张溪才小心翼翼的打开舱门,查看一下舱外环境,然后令传令官用火把通知附近船只上的军士也从船舱里出来,继续鼓噪呐喊,等箭矢又密集了,再躲回船舱去。
就这么一来一往了三四回,天色也渐渐亮起,江上大雾开始消散,张溪再次出舱查看的时候,发现船身上已经插满了箭矢,就跟一只在江面上的大号刺猬一样。
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一艘船上大概有五六千箭支,如果二十艘战船上都是这样的话,那么十万支箭已经齐了。
而且这些箭矢,基本都完好无损,甚至都不需要更换箭杆就可以直接使用。
这年月的箭矢,北方多为脆木所制,南方多为竹条所制,都比较轻便,但也比较脆,一般来说是无法重复利用的。
因为箭矢的动能加势能,让箭矢在触碰到硬物后,会因为反作用力导致部分箭杆出现裂痕,再次使用会让箭矢的射程和威力都下降。
但诸葛亮这次借箭用的是草人,船身也用稻草覆盖,导致箭矢的动能和势能都被柔软的稻草吸收,并没有受到什么反震之力,箭杆基本都完好无损,大部分箭矢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诸葛亮和鲁肃也出船查看,看到如此完好的箭矢,诸葛亮也相当的满意。
“传令,收兵回营!”诸葛亮志得意满的大手一挥,就下了军令。
但张溪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赶紧的对诸葛亮说道,“军师。不想跟曹操说点啥么?!”
诸葛亮和鲁肃都很奇怪的看着张溪,甚至鲁肃问道,“元长,我等与那曹贼,又有何话可说?!”
不是不打算搞一波心态就走么?!
张溪看看诸葛亮和鲁肃,发现这俩依然懵懂,只好凑过去,对着两人说道,“我等借了曹军十万箭矢不道谢,与礼不合吧?!”
诸葛亮和鲁肃闻言也是一愣,然后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尤其是诸葛亮,指着张溪,忍不住笑着说道,“元长啊元长,未曾想,你竟如此。也罢,传令将士,齐声高呼“谢曹丞相赠箭”,然后撤军。”
张溪那个纳闷的。我怎么了?!这本来就应该是伱的台词啊!
不是,怎么感觉好像我替这个腹黑诸葛背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