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风悠悠道:“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搁这也是适用的。”
“但我总觉着它有些怪。”上士沉吟道:“呃…怎么讲呢?就是有些…抖,怕是太轻了。”
倒不是他故意找茬,而是这就是事实。
那名军械员翻看了一下技术指标小册子,指着其中一页说道:“空枪重七斤二两,这可比三四式轻了足足两斤。”
冲压工艺制成的机匣本质上是把薄钢板在模具中挤成型,与之相比,铣削工艺则是把一整个钢块慢慢切、刨、削成型。
除了结构设计以外,两种加工方式也势必会让机匣出现明显的重量差异,铣削工艺制成的旧式冲锋枪会显得敦实厚重许多。
MP18冲锋枪重4㎏、M1A1冲锋枪更是重达4。8㎏;而应用冲压工艺的新式冲锋枪则普遍要轻很多,斯登MkII空枪仅重2。95㎏、PPS-43为3。36㎏。
重量的减轻对于发射9㎜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冲锋枪可能表现不太明显,但是在使用威猛的明制9。6×20㎜手枪弹的这支试制冲锋枪上却十分显著。
从设计上也能看出恒光公司的两位年轻设计者也尝试改善这一情况——前方护木下有小握把、枪口处有上部开口的防跳器。
就实际手感来说,周长风认为的确有明显变化,但远远称不上糟糕。
只是对于用惯了稳重的三四式冲锋枪的士兵们来说,改用这玩意无疑会很不适应。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别忘了你手上的武器是由出价最低的承包商制造的”,军部和谘政院的老爷们可不会在乎所谓的手感和习惯。
只要性能达标,符合军队的实际需求,那就捡便宜的来,价格越低越好。
可以预见的是,快则今年、迟则明年,大明就要开始快速扩军了,物美价廉的新式冲锋枪几乎不可能被冷落。
即便一开始带着偏见认定它粗制滥造不堪用,但只要实际测评一下就会真香了。
“总之,射击体验还是不错的,总体上不比三四式逊色。你们这两天做一下故障率测试和泥浆污染测试,记录以后交过来。”
“是。”
接下来,这两支冲锋枪将接受比较粗放的可靠性测试,即在正常情况下连续发射一万发子弹,记录故障次数,以及被泥浆浸没污染以后再连射一万发,从而评估其在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
之所以称其粗放,是因为在驻地靶场的测试终究比不了军器局那边严谨且专业的测试,但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当夜,满载陆战一团的军列到达了江北火车站。
南京初夏的夜晚介于清凉与燥热之间,官兵们在原地露宿了一宿,次日早晨再乘船渡江重回阔别了几个月的江心洲驻地,可惜有些人永远回不来了。
在厚厚的两沓花名册上副本,被划上红圈的是阵亡或不治的、被划上黑圈的是伤残退役的,其实原本还有不少意为“正在疗伤”的蓝圈,但迄今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伤员们痊愈了。
在直面抵抗军的进攻作战中,陆战一团的战斗烈度算是最高的,遭受的伤亡也比较大。
而且不同于前年的德马吉之战,此战的对手日本人缺乏重武器,因而在明军士兵们的致伤类型中,子弹的比例相当高,所以因伤致死的比例也更大。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是被击中,步枪的致死率大约为30%-35%、机枪的致死率大约为50%-60%、身管火炮(炮弹破片)的致死率大约为20%-25%。
“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除了对手的武器装备情况这一因素以外,江宁等一众军医还认为己方的战伤救护存在疏漏。
明军在师(旅)级别的单位设有较为完备的野战医院和转运单位;团级单位设有能进行高级包扎和初级手术的医护所,还有转运与担架单位。
对伤员的急救与转运共有三个梯次——最开始是士兵们自救、互救,以及医护兵的野战急救;接下来是转运到团级的医护所,进行更充分的包扎或是简单手术;之后,伤势更重的伤员会被送去野战医院进行手术抢救,普通伤员则转运去后方养伤。
这种阶梯式战伤急救体系实际上是欧战期间才逐渐被杀的昏天黑地的欧洲人总结出来的,欧战初期的列强军队的救护体系十分落后,众多伤员得不到合理的救护而殒命。
这个体系被明军认定是有意义的,于是就照葫芦画瓢的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