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老子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再不说话。
可年轻的孔丘就是不甘心啊,他总觉得自己的肩膀应该为这个苦难的人间分担点什么。在这征战连年、生灵涂炭的时代,面对呻吟于水深火热中的芸芸众生,难道就只有如此闭上眼睛视而不见,堵住耳朵听而不闻,欺骗自己活在一个恍恍惚惚的所谓大道中吗?
他苦苦思索着。
终于,有一个夜晚,他觉得有道闪电撕碎了无边的黑暗。
那年,他记得自己好像四十岁。
第5节:绝笔‐‐疲惫的圣人(2)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并不要求人人都能毫无私心地兼爱众生、视人如己‐‐这样的要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虚伪和做作;而只是让每个人都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从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做起,把&ldo;仁爱&rdo;一级级向外扩散,向外影响。如在水中推起一道涟漪,慢慢荡漾开来,直至充满整个水面;又像那旷野上的清风,柔柔地掠过,把杂乱的野草梳理得整整齐齐。只要人人都学着培养自己的仁心,都试着做起&ldo;孝&rdo;、&ldo;悌&rdo;这些身边事,那么充斥人间的暴戾之气便会慢慢从源头消解,很快,整个天下就能成为仁爱的世界。
他并不知道,差不多就在这同时,万里之外的雪山那边,也有个哲人,坐在菩提树下不饮不食憔悴地思考,发愿要解脱一切生灵的痛苦。最后他的办法却是带领众生走向冷冰冰的涅槃。
而孔丘只认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ldo;仁&rdo;慢慢生根发芽壮大,终有一日能创造出一个大同世界。
他不厌其烦地对学生一遍遍解释着这个&ldo;仁&rdo;,每次说法却并不相同。但他知道学生们是能领会他的苦心的:林林总总,一言贯之,&ldo;仁&rdo;,不过只是使世人真正成为一个&ldo;人&rdo;的修养方法啊。
可直到今天,这几十年的奔波,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鲁国,他的&ldo;仁&rdo;又能实现多少呢?或者说,这天地间,到底成就了几个真正的&ldo;人&rdo;呢?
他想起了鲁侯那麻木而冷酷的脸。那是两年前,因为齐田常弑君,他斋戒沐浴后郑重地朝见鲁侯,要求出兵讨个公道而被客气地拒绝的时候。
他突然觉得有些惶恐,仰起了头看着天。晚霞更是艳了,醉酒似的酡红。
五十岁后,他越来越想知道冥冥之中,到底有没有个天数了‐‐系那部《易经》的熟牛皮,至少被他翻断了三次。其实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的,不多去考虑智力能力所不及的未知天地。他记起了当年回答子路的话:&ld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rdo;&ldo;未知生,焉知死?&rdo;
他想起了子路,这个去年在卫国之乱中从从容容结缨而死的刚强豪爽的汉子,心里一阵抽搐。还有颜回,那个在陋巷里过着箪食瓢饮的苦日子,憔悴而好学的年轻人,更是在前一年就死了……
难道,这些就是行&ldo;仁&rdo;的结局吗?
他回过头来,看着远处垂手肃立的子贡。
说实话,他对子贡不是很满意,尽管他也觉得子贡在所有弟子中好像是本事最大的一个,在众国间混得八面逢源。他称赞过子贡经商的才能,但不知怎的,他看到子贡衣履光鲜的样子总有种说不出的不安。也许这使他想到了颜回惨白瘦削的脸吧‐‐他以为弟子里颜回才是道德最完善的‐‐更大的可能是他担心子贡在经商过程中迷失了心中的仁爱。
不是连阳虎都说过一句话,叫&ldo;为富不仁&rdo;吗?他虽然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份美好的仁性,但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无论是谁,都还是得小心翼翼地滋养培育这份宝贵的天性的。靠琢磨别人心思去货殖,越是&ldo;臆则屡中&rdo;,就越是失去了真诚。
为了能培育发扬众生心里的这份仁性,他还花了很大的精力,整理损益了古代传下来的那些礼乐。他认为,强学仁义是不成的:&ld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do;用礼乐去引导节制人性,才是能使所有人都接受的快快乐乐的学习感化方法,否则只能是虚伪做作。
他用的是禹的那种&ldo;疏&rdo;的办法。
但他想不到,千百年后,那些浅陋的人们‐‐自称为他忠实信徒的人们‐‐却竭力用一条条外来的绳索,紧紧地捆扎自己以及别人的心:他们认为完美的道德就是应该这样扎出来的。
他们忘了,孔丘希望的是从内到外慢慢地自然地疏导和协调:道德应该是一步步渐进修炼开出的健康花朵;而他们却生硬地用教条的&ldo;仁义&rdo;概念拧成了无数条绳索,想把每颗心都血淋淋地硬缠成他们梦想的形状‐‐就像后来流行的小脚。他们效法的是鲧的硬堵,是把他的教化当做了&ldo;息壤&rdo;。性急的人们甚至想灭绝所有的欲望‐‐他们把欲望当成了仁义的天敌。孔丘其实从未轻视过人类的欲望,他要的只是协调。就像他一贯主张的,在滔滔浊流中,找一个平衡点,他把这个平衡点称为&ldo;中庸&rdo;,稳定自己,沉着地迎接一个个扑面而来的恶浪。
第6节:绝笔‐‐疲惫的圣人(3)
也许怪不得那些人,孔丘站得太高了,这个小小的山坡简直就是后人无法逾越的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