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rdo;
字里行间的得意和欣慰,几乎能使后人看到,作者微笑着别袖于身后,傲然地俯视着天下苍生。而这几句话,却是出于历史上一个可能是最大的贰臣,末年对自己一生总结性的自叙中。
哦,准确地应该说,是&ldo;四臣&rdo;。他就是&ldo;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rdo;,奉事八姓、十帝,五代时中原几乎所有王朝的首辅重臣:冯道。
自叙里,冯道为自己取了一个号:&ldo;长乐老。&rdo;
&ldo;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rdo;(欧阳修)
第31节:长乐老‐‐最坦然的&ldo;贰臣&rdo;(2)
&ldo;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rdo;(司马光)
&ldo;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rdo;(胡三省)
&ldo;(冯)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盗)跖矣。&rdo;(王夫之)
……
这就是后人对这位长乐老的评价。
好像能闻到文字背后的火药味,甚至听到了从一个个鼻孔里发出的或响或轻的&ldo;嗤&rdo;声。
他们的愤慨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历史能够换个时空,让他们处于冯道的位置上,这些慷慨激昂的忠臣义士,又会如何表现呢?
最大的可能,是多了一批远走高飞的逸民,多了一批牢骚满腹的隐士,情况如果急了,应该也会出现一个两个如几百年后方孝儒那样的铁骨烈士。
来自他们所处时代对道德越来越严格的约束,他们是会为了气节,为了身后铮铮的英名,牺牲其他所有一切的。然而,沧海横流的时代,这种逸民隐士或者忠臣烈士,除了在历史上留下贞烈不屈的遗迹以激励后人,替后人的朝代在思想的稳固性方面添一块砖,加一根血淋淋光闪闪的梁,对于当时水深火热中的黎民,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自从读了冯道的传记,我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能见一见这位长乐老人的墓碑。不仅是想看看上面是否留下了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卫道士火气十足的批判文字,就像顽童在墙上&ldo;某某人是大乌龟&rdo;之类的即兴创作,或者像一篇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后唾沫横飞的跟帖;主要是觉得好奇:小小墓碑,如何篆得下这位不倒翁赫赫一长串连通五代的官名?‐‐
他的碑上,到底刻的是哪朝哪代,哪个职位?
后周显德元年初夏,公元954年,七十三岁的冯道终于走完了他那连自己也不敢想象后人将如何评价的一生(他在自叙里,也留下了一句无奈而不祥的哀叹:&ldo;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rdo;),走入了那块神秘的墓碑背后。
也许是修史人对冯道的厌恶,正史没有留下多少冯道死时朝野的反应,不过是例行的辍朝、封赠、追谥。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无法掩饰的痕迹:据说他出殡那天,纸钱撒得让路旁的树都成了白色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更是不得不记下了这么一笔:&ldo;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rdo;。
纸钱没说定是百姓自发撒的,但对于一个如后人所讥,是个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小人贰臣,是谁也不会想到拿他的寿数与孔子相提并论的‐‐那岂不是大大亵渎了至圣先师吗?如此敢与孔圣类比的,后世好像只有魏忠贤,而冯道却是出了名的谦恭宽容,全无那种毒辣狂妄的手段。
对于鄙夷冯道的人来说,有场对话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双方是冯道和辽主耶律德光。辽主问他:&ldo;天下百姓如何救得?&rdo;他答道:&ldo;这个时代,佛祖出世也救不得‐‐只有大皇帝您救得&rdo;。听啊,多么的奴颜婢膝,多么的恶心肉麻!按后世那些直臣君子的做法,这个时候应该是昂首挺胸须眉倒立,给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胡夷好好上一堂圣人如何胜残去杀兼济天下的中华大义之课‐‐堂堂一国宰辅,岂能如此卑微丢脸?
多年后,同样处于是非旋涡中心的王安石,却以实干家的胸襟,深深敬佩冯道这一席话的良苦用心,简直是&ldo;诸佛菩萨行&rdo;。说这是&ldo;屈身以安人&rdo;,为了安定天下百姓,一身之荣辱早已置之度外了。
欧阳修毕竟是合格的历史学家,他还是在《新五代史》上记下了这么一笔:&ldo;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rdo;
这次谈话,只是冯道一生中,尽自己所能,以安定乱世百姓的无数次努力中的一件。
史书还记下了他的其他一些即使是放入《良臣传》《循吏传》也毫不愧色的事迹:
小心而又巧妙地进谏暴躁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有机会便为这位行伍出身不识文字的皇帝宣讲儒家经书,希望他能收敛性子,兢兢业业体贴下民;
以自责为手段劝刘知远改正错误的律条以救护百姓;
第32节:长乐老‐‐最坦然的&ldo;贰臣&rdo;(3)
在满朝文武对出使残暴无信的契丹心惊胆战时坦然领命,甚至领命后直接启程而不曾回宅咐嘱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