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大顺军向来是没有正规后勤供应系统的,几十万人的吃喝,如果不追赃,大顺军饷,从何而来?
都说李自成输在了入京之后,其实,当年李自成大军喊出&ldo;随闯王,不纳粮&rdo;的口号时,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对于在赤土上苦苦寻找着草根树皮乃至鼠雀死尸的饥民,开仓放赈、不纳粮、均田、三年免征,绝对是天底下最有诱惑力的口号。振臂一呼,几十万人狂吼着响应,李自成就是凭着这几条措施滚雪球一般集结了百万大军。
百万人马要吃要喝,又不用老百姓纳粮,如此情形下,追赃助饷,向昔日高高在上的蛀虫清算,这种实际需要与阶级复仇情绪相结合,最简单的方法应运而生,并有效地滋养发展了闯王的军队。
无疑,这些措施在起义的初期阶段是极为必要的。然而,当李自成的实力壮大到能够问鼎中原时,他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招引饥民从军了,还得好好想想,如何在已经控制的地区重新建立一种能够合理运转的经济秩序,并随着军事的胜利推行开去,直至整个天下。
而一个没有根基‐‐完善的财政和税收制度‐‐的政权,一路靠追赃这种抢劫的形式来维持运转,结果如何是可以预料的。
当年同样从草莽里发迹的朱元璋起事,老儒朱升送了他九字:&ldo;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rdo;,朱元璋依此行事,打下了大明江山。相比对手崇祯的老祖宗,李自成明显违背了前两条。高筑墙,指的是站稳脚跟,李自成却是一点也不负于&ldo;闯&rdo;字,闯遍半个中国,轰塌城墙无数,可从来没有筑下属于自己的一道。很多年间,李自成部队都是熊瞎子掰包谷,掰一个扔一个,打下了城池,劫掠一空后便呼啸而去,很少想到要筑墙站稳。广积粮,朱元璋是用一套有效的系统征收粮赋,李自成倒也从不愁没粮‐‐粮食都在这一副副夹棍上呢,要多少有多少。
打下一城,把城里的头头脑脑土豪劣绅吊起来上夹棍,真正是&ldo;吃他娘,喝他娘&rdo;,当然痛快。然而吃光了呢,再换一城,打!打下来再夹!夹完了再打!
这种做法在军事上有其充分的优越性,不用守土、不需给养、灵活机动、慓悍迅疾,这就是闯王军队令大明君臣战栗的力量所在。然而,这只是种进攻时的优势,仅仅如此,绝保持不了浴血厮杀得来的战果。
李自成有没有想过,在杀尽贪官、卸下夹棍之后的城池中设立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组织生产,建立后勤,摆脱以战养战呢?
好像没有真正想到。从建立大顺政权后,规定文官受武将节制的制度就可以看出,李自成到那时最相信的还只是刘宗敏之类冲锋陷阵的武将,还是把一切寄托在武力上‐‐还是没能好好坐下来和文人们商议,设计一套合理的赋税制度。
第72节:不纳粮‐‐李自成的死穴(4)
这也决定了大顺军入京后&ldo;追赃助饷&rdo;的不可避免。
还有一些事情是值得注意的。
李岩投靠之前,李自成的军队与张献忠等其他起义军没什么本质的不同,烧杀虏掠基本不分对象由着性子来,真要说军纪好些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李自成在进军北京的路上几次派人与崇祯谈判,内容不是劝崇祯投降,而是想割据一块土地称王!甚至兵临北京,城破在即,还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找崇祯,而他的目的不过是:&ldo;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rdo;
李自成曾说:&ldo;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rdo;
由这些事,再结合李自成迟迟不能建立即使是初步的财政赋税制度,只能说,他的眼光,从来没有达到足以俯视整个天下的高度,甚至还没有超出陕西之外。他应该是走一步看一步,对自己最终要做些什么心里没底。
他一定没想到这么快就进了北京。
胜利来得太突然了,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被拥进了紫禁城。甚至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西安的王座还没坐热,便上马开赴北京了。
在北京四十二天,李自成更是昏了头,从前弟兄们一路闯去,城市越打越大,关隘越夺越险,倒也刺激有奔头,如今连大明都城都已打下,一时间失去了下一步的目标‐‐要说有,也不过只是正式登基了再说。从前是为了打倒明朝,如今蓦然成了这片江山的主子,李自成倒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他所有的经验大都在于&ldo;闯&rdo;,当他突然转换身份变成守时,从前精明强悍的李闯王变成了迟钝愚笨的大顺王。
当一切迹象都证明吴三桂已经铁了心要作对到底时,他还是犹犹疑疑,亲征山海关时带着吴父、明太子等人,仍然幻想招抚,以致战机一再延误,最终大败。
有人说,李自成的失败在于手下没有萧何、张良、刘伯温、徐善长之类的高级谋士。也有道理,一进京就忙着招揽门生筹备登极大典的牛金星之流确实不太够秤。但一直清醒的人也是有的,如李岩,入了北京后见情况不对,上疏谏四事,大略是追赃要分对象要有限度、军兵不宜扰民、招降吴三桂等各镇明将等。对照日后的惨败,真正是一字一血。可李自成的反应是:&ldo;见疏,不甚喜,既批疏后&lso;知道了&rso;,并不行。&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