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仰起头,那忧郁却又兴奋的目光似乎穿透重重乌云,越过重重蜀道,投在了那片苍茫的河洛大地。
吴神凤元年。曹魏已经换了好几个皇帝,蜀汉诸葛亮在五丈原怀恨弃世也有十八年了。
七十一岁的吴大帝孙权猝然中了风,口角歪斜,说不出话来。
看着跪在身边哭成一团的后妃皇子,他记起了很多年前哥哥孙策临终前的遗言:&ldo;要说决战厮杀争夺天下,你不如我,可举贤任能以保江东,我不如你。&rdo;
想到这他拼命挣起身来,看着才十岁的太子。孙亮哭得死去活来,稚气的小脸上满是鼻涕。孙权很想替东吴的未来叹口气,他仿佛看到了建业的城门在一片降幡中向北方打开。
但他再也出不了声,沉沉地倒了下去。一滴冰冷混浊的老泪缓缓滑落。
无论魏、蜀,还是吴,没有一个是满足于割据一方的。
他们从来就没认为,三分将会是天下的定势‐‐他们看来,裂土分疆不过是积蓄力量准备下一场角逐的暂时格局。
每个人心目中的天下,都是那完完全全、势力直至四极八荒的华夏大地。
这也不仅是三国时人们的认识,自秦始皇混同六国后,朝朝代代,都是理所当然的观念。
与六百来年后吞并西欧大陆的查理曼帝国相比,更广袤的面积,更多样的地势,中华大地存在更多分裂的理由:黄河、长江、蜀山,一道道天险,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国界。
公元843年,仅一纸凡尔登条约,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就轻轻松松瓜分了远远不及秦汉王朝辽阔的查理曼帝国,从而奠定了当今法、德、意三国的地基‐‐此后再没有真正恢复过当年的疆域。
历史上一个个更大的帝国更是走马灯似的在地球上咆哮而过,身后却只留下残阳里不可收拾的满地废墟供后人唏嘘凭吊。废墟上长出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如雨后蘑菇般一茬茬壮大衰老灭亡,一茬茬如水母般变幻着自己的身躯。
只有中国,历经几千年风雨坎坷之后,直至今日,依然以秦汉时的雄姿屹立在太平洋西岸。
很多人都在思考着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能避开那分崩离析的宿命,像它之前的、同时的、之后的各个大帝国那样。
尽管可以从自然环境上找原因:大面积的河患,此起彼伏的灾荒,逼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整体统筹,以对付不能局部解决的天灾。
可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什么。
读到了三国,这个国人最熟悉,连乡间老妪都能说个子丑寅卯的时代。
三国历史知识的普及,当然是因为罗贯中脍炙人口的演义流通的结果。关羽、赵云、吕布、许褚、曹操、孔明、周瑜……一个个英雄、一条条好汉、一位位智者,都好像触手可及,活生生地站在身边。三国最吸引人的就是能让人热血澎湃,而热血澎湃的原因正是英雄们扬刀跃马的豪迈。
第18节:分合‐‐中国人的统一情结(2)
可很多人没接下去想,三国所有豪杰的努力,都是为了同一个结局。
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丈八蛇矛、青虹剑、孔明弩……寒光闪闪的锋刃,金铁交鸣,其实全指着同一个方向。赤兔、的卢、绝影、惊帆、紫骍……一匹匹骏马奋鬣长嘶蹄声震天,都在同一条烟尘滚滚的大路上驰骋,这路上也同样走着慢吞吞吱吱咯咯的木牛流马。连环计、苦肉计、空城计、反间计……每条计策谋算的都是同一个结果。
黑脸、白脸、红脸、黄脸、花脸……每张脸上都写着两个同样的大字:统一。
正是这种自觉不自觉的渴望天下统一的情结,牢牢地把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抟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为这种情结早已深深刻入我们内心深处,永不磨灭。
这种情结的源头,正是我们伟大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全局、整体、完满。
几乎每派哲人都力图说明有一个终极的最高本质在涵盖包容着天地万物,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原本就是一个浑然整体。像&ldo;道&rdo;、&ldo;阴阳&rdo;、&ldo;太极&rdo;、&ldo;无极&rdo;这些东方特有的词汇所要解释的就是这个概念。
最直接的干脆说:&ldo;一&rdo;。
这个&ldo;一&rdo;在世界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儒家说道可以&ldo;一以贯之&rdo;;道家说&ldo;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rdo;;法家说&ldo;一法令,圣人执一&rdo;。基于这个观念,中国人开口闭口总爱提&ldo;天下&rdo;,终极目标也是&ldo;平天下&rdo;,包括的范围是:&ldo;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rdo;(《中庸》)‐‐只要人力所通的地方,都在&ldo;天下&rdo;范围之内。只要是&ldo;天下&rdo;,就得一统。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人同君就是一统的具体措施,也是奋斗的目标。
这种思想随着人类的成长,使上古的无数个氏族慢慢走向融合:&ldo;古有万国&rdo;(《荀子&iddot;富国》),&ldo;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rdo;(《史记》),到战国时,已经只剩下十来个国家了。
正是这套理论与秦皇汉武的雄心铁腕结合起来,在开疆拓土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把强权与文化所能影响的极限,和我国地理条件所能允许的发展极限重合起来,从而铸成了这一个&ldo;天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