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孔安国所作。只要考察一下《尚书》流传情况,其作伪之迹就不难发现。特别是
传文有很多作伪的蛛丝马迹,出现很多孔安国身后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与孔注
《论语》相左,如此之类,只要稍加考订便可立知其伪。可是孔颖达根本没怀疑过
它,反而称赞&ldo;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尚书正义序》),
有跨郑愈马,独步天下之优势!将自己素所研习的郑玄注《尚书》束之高阁,尽弃
前学而学焉。舍真从赝,实在难辞&ldo;朱紫不别&rdo;之责!但是,这不是孔颖达一人的
过错,当时整个时代风气即是如此。西晋末年以来,神州板荡,文雅无存。永嘉之
乱,书缺简脱,先师旧说,更是荡然无存。今文三家《书》亡,学者唯传郑注《尚
书》,马融、王肃之学,存而不传。梅赜趁典籍极衰之时,献《古文尚书》,其篇
章多于现行各《书》,注解又托于安国,于时最古;加之释义亦是精心撰就,不乏
精义,且多与马、王之说相合。比于郑氏书注,真是别开生面,十分喜人。而当时
南朝诸儒,多尚玄谈而少实学,无异骗子遇上愚人,自然赝品得售,其货大行了。
北朝土人素慕江南衣冠文物,南人所举,北人斯趋,即使博学如&ldo;二刘&rdo;、深湛若
陆德明的人,也莫不歙然趋风,毫不怀疑。&ldo;二刘&rdo;是北朝最早研习伪《古文尚书》
的人,是受南学影响;陆德明自隋入隋,所撰《经典释文》,《书经》即以伪古文
为本,本为南学。孔颖达先学郑氏《尚书》,后从刘悼治孔氏古文,就是受这种时
代风尚的毒害。在整个社会都崇信伪古文的情况下,孔颖达受其影响就十分自然了。
不仅孔颖达相信伪古文,他的《五经正义》编撰班子也相信;不仅《正义》班子相
信,自孔颖达至北宋,也无人敢怀疑伪孔传。直到南宋朱熹,才因古文诸篇文字反
比今文文从字顺而怀疑它。至明人梅囗、清人阎若璩详加考定,伪古文作伪之迹才
最终大白于天下。因此,孔颖达用伪古文不仅仅是他一人的固陋,而是整个时代风
气使然,不可厚非。但是他采用伪古文作为官颁经典,今天伪孔《尚书》仍以十三
经之一的形式保存于《十三经注疏》之中,使赝品披上合法的外衣欺愚众人,起了
很坏的作用。
其论《诗经》,曰:&ldo;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rdo;(《毛诗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