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
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ldo;程朱理学&rdo;。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ldo;理&rdo;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ldo;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rdo;。(《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
在的&ldo;理&rdo;,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ldo;三纲五常&rdo;。无论自然、社会和伦
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ldo;理&rdo;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
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ldo;太极&rdo;这个概念,认为&ldo;太极&rdo;是&ldo;理&rdo;的总体。
他说:&ldo;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rdo;(《朱子语类》。下引此书,简称《语类》。)
他还认为&ldo;太极&rdo;是&ldo;理&rdo;的最高体现;&ldo;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
但以此理至极而谓之极耳。&rdo;(《语类》)这就进一步完善了理一无论的世界观,
使之更加完备。朱熹的理一无论哲学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在理与气、理与事的关系上,主张理气统一。为此,他借用了张载气化
论的思想资料,对理本体论的世界观作出了合乎逻辑的论证。其论证方式分两个步
骤:
第一步,就具体事物而言,朱熹断言&ldo;万物皆有理&rdo;,如在自然界,四时变化,
&ldo;所以为春夏,所以为秋冬&rdo;是理;在动物界,&ldo;甚时胎,甚时卵&rdo;是理;在植物
界,&ldo;麻、麦、稻、粮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瘠,厚薄,此宜种某物,亦皆有理。&rdo;
(《语类》)这些&ldo;理&rdo;都是指具体事物的&ldo;当然之则&rdo;及其&ldo;所以然&rdo;之故。他
说:&ldo;至于所以然,则是理也。&rdo;(《语类》)这都表明理是事物的必然规律,也
说明&ldo;理&rdo;在&ldo;气&rdo;中,&ldo;道&rdo;在&ldo;器&rdo;中。朱熹说:&ldo;理是虚底物事,无邪气质,
则此理无安顿处&rdo;,&ldo;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理亦无挂
搭处&rdo;。&ldo;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rdo;(《语类》)在这里,朱熹认为&ldo;理&rdo;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