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ldo;端庄主容貌而言,敬一主心而言,盖表里交正之义,合而言之,则敬而已矣。&rdo;
(同上卷《问端庄静一乃存养功夫》)。
真德秀的&ldo;穷理持敬&rdo;思想是对二程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二程说:&ldo;涵养须用
敬,进学则在致知&rdo;,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认识论同道德论的统一性,强
调把二者相结合、相辅而行。在理学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主义意识的知行统一
观。
(三)&ldo;神者气之伸,鬼者气之屈&rdo;的泛神论思想
儒家学者历来有&ldo;神通设教&rdo;思想,孔子&ldo;敬鬼神而远之&rdo;是对鬼神之有无持
存疑态度。在多数人相信但又没得到科学的确凿证实之前,采用这种态度对待鬼神,
也是可以的。《易传&iddot;系辞》)谓&ldo;阴阳不测谓之神&rdo;,认为事物之变化是阴阳二
气的神妙作用。人们对那些不能认识(不测)的阴阳变化就称之为&ldo;神&rdo;。&ldo;神&rdo;
是神妙莫测的意思。比如对人的精神现象古人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一般认为那是
精气使然,人死后,精气散了,又归回到大气之中去了。张载道:&ldo;鬼神,二气之
良能也。&rdo;真德秀说:&ldo;天之神曰神(以其造化神妙不可测也)地之神曰示(以其
山川草木有形,显然示人也),人之神曰鬼(鬼谓气之己屈者也)。&rdo;(《文集》
卷30《谓神鬼而祭章》)这种解释已接近于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
他进一步指出:&ldo;若以鬼神二字言之,则神者气之伸(发出),鬼者气之屈。……
神者伸也,鬼者归也。且以人之身论之,生则日人,死者日鬼……自其生而言之,
则自幼而壮,此气之伸也;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此又伸而屈也。自其死而言之,
则鬼游魂降,寂无形兆,此气之屈也。及子孙享把以诚感之,则又能来格,此又屈
而伸也。&rdo;(同上)这就道出了他的神道设教的思想。孔子说:&ldo;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lso;无违&rso;……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rdo;(《论语&iddot;为政》)
又说:&ldo;祭如者,祭神如神在。&rdo;(同上《八佾》)这是孔子神道设教的思想。孔
子对于究竟有无鬼神不予肯定。所以他讲&ldo;祭如者,祭神如神在&rdo;的假设性用语。
孔子主张祭祀,主要是提倡对祖先敬孝道,对假设的神表敬意。《易&iddot;观&iddot;象》说:
&ldo;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rdo;就连原来的唯物论者范缜、张载也主张用&ldo;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