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军国重事博果密改拜御史中丞,不久去世,未及任用吴澄。
大德五年(1301),董士选官拜御史中丞,又全力举荐吴澄。于是,朝廷授吴
澄为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并移命江西行省派遣官吏
敦促吴澄赴京就职。董士选专门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书信,再三勉励吴澄应召出仕。
吴澄当即复书,极力推辞不就。他在回信中说:
澄以古之贤人君子自期,则其出处进退必有道矣。不然,贪荣嗜进,亦若而人
也,阁下奚取焉?爱人以德,成人之美,是所望于今之大臣宰相能如古人者;爱之
以德而成其美,岂必其仕哉。康节邵先生诗云:&ldo;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教巢由作外
臣。&rdo;澄虽不肖,愿自附于前修,成之者在阁下。
吴澄虽然一再陈情推却,但迫于地方官吏三番五次催促,只得亲自去京城向皇
帝谢辞。等他抵达京都,已经有人先代其任,此事方才作罢。时值大德六年(1302)
十月,吴澄本想立即动身返回故里,但河冻冰封,归路难行,于是暂且滞留京都,
再作打算。门人元明善朝夕侍奉吴澄,甚为勤谨。而朝中士大夫纷纷前来问学,吴
澄一一为他们解惑释疑。
大德七年《1303)春天,吴澄治装南归。御史中丞董士选抗章论奏朝廷有失待
士之礼。他说:
应奉翰林文字吴澄,天禀高特,道业安成,不求用于时,隐居五十余载。至元
间遣使求贤,同至者俱为按察,本官力以母老辞还。大德五年,举本官有道之士,
都省奏克前职,咨行省特遣之任,未至而吏部作不赴任阙。顷于本官无所加损,似
失朝廷崇儒重道之意。
尽管言辞恳切,朝廷却一时置若罔闻。吴澄于五月到达扬州江北,淮东道肃政
廉访使赵完泽以天气暑热为由,强行挽留吴澄暂居郡学,当时有中山王(王介)、河
南张恒等学者登门受业。张恒等人就《孝经》若干疑难问题虚心请教,吴澄逐一进
行解说,使之恍然大悟,获益非浅。其后,淮东宣抚使沙卜珠(王介)、工部侍郎贾
钧、湖广廉访使卢挚、淮东金事赵瑛、南台御史詹士龙以及元明善等达官名流,也
纷纷具疏致币,亲率子弟赶到扬州,请谒吴澄拜师求学。
大德八年(13。4)十月,吴澄回到崇仁故里。这时,朝廷有旨传来,授他为将
仕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次年,吴澄校定邵子(雍)之书,编次其目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