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师任职时正式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嘉靖七年(1529)去世,一共渡过了20余年
的讲学生涯。他注意继承古代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其一,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王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
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立志,是四项准则
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
他曾说:&ldo;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rdo;(《书朱守谐卷》)。这就高度强调了&ldo;立
志&rdo;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守仁提出了&ldo;勤学&rdo;一项,他说:&ldo;已立志为
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rdo;(《教条示龙场诸生》)
他要求学生&ldo;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rdo;(同上)。王守仁提倡诸生
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为此,他又提出了&ldo;改过&rdo;、
&ldo;责善&rdo;两项要求。&ldo;改过&rdo;是对己而言,王守仁认为凡人&ldo;不贵于无过,而贵于
能改过&rdo;;&ldo;责善&rdo;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王守仁指出:&ldo;责善,朋友之
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rdo;(同上)以上四项准则,其实质虽然属于封建道德修养
的范畴,但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其二,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王守仁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
要&ldo;自得于心&rdo;,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他曾说:&ldo;夫君子之论学,
要立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
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rdo;(《答徐成之(二)盯王守仁还强调即使对于
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他说:&ldo;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
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rdo;(《答罗整庵少宰书》)王守仁倡导的这
种不迷信权贵,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其三,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道
德的修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他强调学习&ldo;不可躐等&rdo;,&ldo;须从本原上用力,
渐渐盈科而进。&rdo;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