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姜前脚出屋,赵默成忙问茗华:&ldo;几时的事?你何时还喝过&lso;无子汤&rso;的?&rdo;
门外返回一人,扑通跪地,是赵姜的奶娘。
奶娘不停地磕头谢罪,一直说着:&ldo;老奴糊涂,老奴糊涂。&rdo;
赵大嫂叫起奶娘细问缘由,奶娘说出在渭邑赵默成刚和茗华成亲时,曾给茗华下药的事来。
赵大嫂大骂,说若不是看在奶娘养大赵姜的份上就赶她出去了,让她戴罪立功,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好照顾好茗华。
奶娘满心愿意,坚决保证。
赵默成欢喜得什么似的,吃的喝的流水样的送进茗华的小院,小斐和巧衣翠英也很高兴,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茗华。
好在茗华基本不吐,能吃能睡,尤其能睡。
赵大嫂时常过来跟茗华谈心,毕竟唯一的弟妹,能搞好关系当然好。
&ldo;看到你们好我就放心了,过几日我就回去了。&rdo;赵大嫂发现其实茗华很好相处,没有那些夫人们的弯弯绕绕。
打开心结的茗华也喜欢这个直来直去的大嫂,&ldo;多住几日,这么来去匆匆的。&rdo;
&ldo;要回去了,我走了你们好搞事情。&rdo;赵大嫂冲着茗华一挤眼。
茗华早过了新婚时的羞涩,反问:&ldo;有孕了还怎么行?&rdo;
赵大嫂一脸正色,&ldo;要搞滴,现在孩子没有男女,让阿爹多跟孩子交流就能变成男娃。&rdo;
原来她打得这个主意,茗华忍俊不禁:&ldo;大嫂你是哪个朝代的啊?&rdo;思想很&ldo;先进&rdo;嘛。
&ldo;对啊,我就是cháo州一带的。&rdo;赵大嫂像遇到老乡一样,喜滋滋地说道:&ldo;我们那里生下女娃要溺死的,结果我命大活了下来,但是家人不愿意养说赔钱货。我九岁被卖到赵家当媳妇,一家人都对我很好,我很知足,一心一意过日子。&rdo;
赵大嫂娓娓道来,她嫁给赵家大哥后,一直没有孩子,大哥也不嫌弃她从没提过再娶的事。
赵家老爹过世后,婆母身体一直不好,是大嫂一直操持家务。好在赵大哥不仅帮她做一大家子的饭食,还手把手教她农事,两个人常常一起干活,感情日深。后来赵家大哥病故,她就独自把两个弟弟带大。
她说日子虽苦,但是从未想过改嫁,好容易自己当家,不用再受别人管了。
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赵家有个后,她也算是能跟赵家大哥交代了。
这次回去准备认了阿华做干女儿,再招个倒插门女婿养老。
只要茗华他俩过得好就行了,她要回去上坟告诉赵默成爹娘和大哥赵家有后了。
茗华邀她干脆留下来,赵大嫂说舍不得赵大哥一个人那么远,孤零零地守着爹娘。
茗华想难怪赵默成当初能够因为孝顺而被举荐,这大嫂言传身教功不可没啊。
赵大嫂还反复嘱咐茗华一定要搞四情。
窗外埋头做孩子小衣的巧衣翠英两人看着屋里时而私语时而大笑的两人,也跟着开心,继续低头细细地绣着。
送走了赵大嫂和阿华,赵有才来报说坡南所种果树虽然没有结果,但是都成活了,明年应该会有收成。
茗华说今年种的晚了些,既然成活,不如试试互相嫁接,反正也不指望结果了。
崔严得知茗华有孕后,毫不避嫌地一天几趟地以各种理由上门,茗华说:&ldo;崔大善人年底可要多给些酬劳才好。&rdo;
财神上门不要白不要。
崔财神说:&ldo;夫人安胎中还加紧赶工,自然酬劳少不得的,早早备下大红包一个,等宝贝降生时奉送上门。&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