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李肇星作为外交官多次见到英国女王,他发现,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ldo;皇家英语&rdo;或&ldo;钦定英语&rdo;(een&rso;senglish)竟也以这般简洁为美。很自然的,他&ldo;不禁又忆及李先生的&lso;小故事&rso;&rdo;。
李赋宁对于英语发音的要求应该是相当苛刻的。他留学耶鲁时,以英语好而名世的林语堂来耶鲁演讲,李赋宁的评价居然是:&ldo;他的英文虽然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语调却不很好。&rdo;
这是一种天赋,李赋宁从小就已显现出来。11岁时,他随家从西安迁到北京,转学到北京的小学上学。老师让他站起来朗读课文,他用陕西话,同学们纷纷举手,指出他的发音错误。他心里觉得委屈,再去学校时,整整一周不开口说话,当他再次开口时,竟全是标准的普通话了。
许多回忆李赋宁的文章都怀念曾经有过的那个年代,中国英语学界人才济济,除了他,还有杨周翰、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查良铮(穆旦)等大家,&ldo;如今,那一代英杰都逝去了&rdo;。
在耶鲁时,李赋宁曾和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同学王佐良、许国璋,以及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周珏良通信,相约共同回国执教,&ldo;我教中世纪,佐良教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国璋教18世纪,珏良教19世纪&rdo;。
&ldo;这就是绝配!&rdo;后人感叹。
英语算不上好的我,曾听过被李赋宁夸奖为&ldo;发音好&rdo;的学生王式仁的&ldo;英诗选读&rdo;课,如今内容早已记不起来,惟独记得王教授用舒缓而纯正的英式英语朗诵莎士比亚的商籁体诗,&ldo;shalliparetheetoasur&rso;sday?(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rdo;,以及他分析玄学派诗人约翰&iddot;邓恩的诡谲意象,脑中云里雾里,耳边却兴意盎然。
想来王教授也该到离开讲台的岁数了,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否还有幸聆听纯正而怀旧的英语。不是为了运用,多数人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这一步,而只是为了在自己这一生中,有这么一次能感受到除母语之外另一种语言所散发出的逼人的魅力。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2)
国人纷纷开始&ldo;疯狂英语&rdo;了,英语水平俨然已成衡量一个人&ldo;素质&rdo;的关键标准之一,然而老先生们也纷纷离去,还有谁在怀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美吗?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1)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
????曾有那么一个年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包括教育部核定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举行统一考试等。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此文的执笔者,&ldo;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莫属&rdo;。
????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ldo;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ldo;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ldo;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ldo;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ldo;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ldo;……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rdo;
????今人读之,拍案称绝,继而叹息良久。知识分子的尊严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官员尽可以发号施令,但请注意,我们不敢苟同更拒绝执行‐‐此之谓&ldo;同人不敏,窃有未喻&rdo;。知识分子的矜持也应该是这样,不滥说成绩,但内心怀有对学术的自信和对传承的期许‐‐故&ldo;不必轻易更张&rdo;。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ldo;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do;的境界。冯友兰的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ldo;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rdo;的光荣品质。
????冯友兰早年撰文,气象阔大而意义深沉,每每众望所归被推执笔重要文字。1943年,他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开放政权,实行立宪。据说,蒋当时看信后的反应竟是&ldo;为之动容,为之泪下&rdo;,即刻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表彰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与联大渊源颇深的史学大家何炳棣称此文为融古烁今的&ldo;至文&rdo;、&ldo;不朽文章&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