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出家了吗(3)
近来又有人对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说法,认为李自成兵败后,没有出家做和尚,也没有在九宫山遇难,而是辗转来到粤北乐昌的金城山。在这里继续从事抗清斗争,后来因叛徒出卖而受伤,死于马背之上。
当然,以上的三种说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并非定论。事实如何,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1)
孝庄太后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又名大玉儿,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史称孝庄太后。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定下了满蒙联姻的策略。早年孝庄的姑姑哲哲嫁给了皇太极做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端文皇后,但是由于婚后很久也没有生育。于是皇太极又于天命十年二月,迎娶了孝端皇后的侄女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在她哥哥吴克善的伴送下来到后金,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史称孝庄年轻的时候皮肤如玉,貌美如花。被称为&ldo;玉妃&rdo;。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为五大福晋之一,居于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做了皇后,而来后入宫的孝庄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崇德三年正月,孝宗生下皇子福临,成为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与此同时,最受皇太极宠爱的宸妃所生的皇八子夭折了。孝庄在皇太极面前并不得宠,皇太极最喜欢的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但是,红颜短命,海兰珠仅仅活了二十几岁,在崇德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海兰珠死后,皇太极也变得整天闷闷不乐,两年后久郁郁而终了。皇太极死后,由于生前没有选立太子,因此出现了皇位之争。在清朝国内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多尔衮与豪格都是手握重兵,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多尔衮长的很象努尔哈赤,而且多尔衮的生母大妃乌喇纳拉氏也在努尔哈赤面前最为得宠,因此,努尔哈赤早就有立其为汗位继承人的意思。但是,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还小,母亲乌喇纳拉氏又被逼殉死。使多尔衮失去了登上汗位的机会。皇太极继位之后,多尔衮对他忠心耿耿,为了大清的基业率军英勇作战,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成为皇太极最为得力的助手和最为信任的心腹。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在弟弟多铎的支持之下,也想觊觎皇位。此时,背后有两黄旗的拥护的肃亲王豪格,同有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形成了激烈的争夺。两派剑拔弩张,各不相让。随时都有暴发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出面劝说多尔衮,要他从大清的基业着想,不要因为皇位的争夺而使太祖太宗创立的大清基业毁于一旦。最后,多尔衮审时度势,在五大臣会议上,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由年幼的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个提议平衡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福临继位之后,母以子贵,孝庄也被册立为皇后,称圣母皇太后。孝庄历经三朝,两辅幼帝,一个是自己的儿子福临,福临六岁继位。继位后不久,大清王朝就在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入主中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原王朝。清朝初年,政局动荡,事务繁多。而且其中还夹杂着各派别之间的权力争斗。孝庄太后为了维护儿子的帝位可谓是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只希望他日后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代名君,也就可以心安了。只可惜到头来福临还是辜负了母后的一片苦心,年纪轻轻就随着自己心爱的妃子神秘逝去。其孙玄烨继位,当时年仅八岁,孝庄又以太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康熙。在除鳌拜,定三藩的过程中孝庄也是坐定宫中,成为康熙的主心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位不知历经了多少大风大浪,看过多少世间风云变幻的女中强人终于走完了她不平常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孝庄临死之前,曾经叮嘱康熙说:&ldo;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rdo;后来康熙遵照太皇太后的懿旨,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改称&ldo;暂安奉殿&rdo;,停灵其中。就这样一停就是三十八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康熙的儿子雍正继位之后,才正式建陵安葬。谥为孝庄文皇后,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但是,奇怪的孝庄的陵墓并没有像其他葬于清东陵的皇帝,后妃们一样葬在风水墙的内侧,而是被葬在了风水墙的外边。孝庄为什么不肯葬回皇太极的身边,孝庄的陵墓又为什么被葬在风水墙的外边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世人所知的隐情?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2)
这种奇怪的葬制,也为诸多早就流传于世的有关孝庄的传言提供了依据。其中,流传最广,至今仍为史学界争论的一大热点的就是: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之说。他们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意回关外与皇太极合葬就是因为曾经下嫁多尔衮,无颜相见于地下。还说,这次婚礼大典是由礼部等衙门操办,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祝贺。持这一说的学者主要是由以下几个依据:一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多尔衮在入关之后权势极大,击败大顺,攻下南明,几乎是多尔衮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而且清朝入关初年的各种典章制度也是出于多尔衮之手。当时他总揽朝纲,控制军队。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上权力比皇帝还大。所以孝庄和顺治为了稳住这位摄政王,先后加封其为&ldo;叔父摄政王&rdo;,&ldo;皇叔父摄政王&rdo;,进而又不惜下嫁给多尔衮,称其为&ldo;皇父摄政王&rdo;。其二,根据满族的风俗,有兄终弟娶其嫂是合乎礼仪的。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从满族的角度讲也没有什么说不通的。其三,人们认为,后来顺治之所以加封多尔衮为&ldo;皇父摄政王&rdo;。就是因为母亲下嫁给他,这样叫更合乎情理。他们的再一个证据就是南明遗民张煌言的一首叫《建夷宫词》的诗,诗中言:&ldo;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rdo;这里面明确的说出了太后下嫁之事。张煌言时当时代的人,他的诗应该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此外,还有人说,曾经在内阁大库档案中见过,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由于上面的几条证据,这一派学者认为太后下嫁多尔衮应该是历史上的铁案,勿庸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