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设立&ldo;中央陆军军官学校&rdo;,简称中央军校,并在洛阳、武汉、成都等地设立分校。抗战开始后,南京中央军校本部迁到成都,与成都分校合并。另以洛阳分校为一分校;武汉分校迁到湖南武岗,称二分校;在江西广丰成立三分校;广州分校迁到贵州独山,称四分校,在云南昆明成立五分校,在广西桂林成立六分校。胡宗南在西安成立的,就依次称七分校。以后在湖北草店还成立了八分校,在新疆迪化成立了九分校等。
第七军分校筹建于1938年初,由胡宗南呈请蒋介石批准,以胡宗南、罗历戎、吴允周、袁杰三、张研田、洪轨共六人组成建校筹备委员,借凤翔师范学校为军校校址,初步建校。1938年5月,由吴允周等人负责,将校部迁移至在西安以南约二十公里的王曲,正式建校,第一期学生入学。该校照例以蒋介石兼校长,由成都中央军校校务委员会委任胡宗南担任负责校务的主任,并先后委派顾希平、邱清泉、周嘉彬、张卓等人为副主任,实际主持学校工作。在校部下面设六大处,吴允周任教务处处长,袁杰三为总务处处长,曾扩情、王超凡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余纪忠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编篡出版校刊《王曲杂志》。
1938年4、5月,第七军分校招收第一期学员,其生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胡宗南在1937年底率部从上海西撤过程中,下令收留沿途青年,如在滁州收容了当地青年组织&ldo;随军服务团&rdo;的人员,在安徽北部收容了徐州中学教员赵观涛率领的四百多青年,在寿州收容了安徽童子军教练官徐康民率领的流亡学生五百余人,以及从上海、南京流亡出来的大批青年学生。胡宗南将这些青年学生都随军带往西安。
在1937年年底,胡宗南派刘钊铭到长沙招考了六百多名青年学生。
第七军分校与战干四团(2)
在1938年2月,胡宗南派人到淮海沦陷区招考了八百多名青年学生。
还有,如前所述,在1936年7、8月胡宗南驻军长沙期间,曾通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有意结识了长沙各学校中一批有才干与活动能力的青年学生骨干人物,如汪国栋、陈大勋、彭书隐、李兰芳等人,答应他们:&ldo;有一天抗日战争发生,我一定邀请你们参加第一军,并希望青年们投笔报国。&rdo;抗战发生,在1937年9、10月胡宗南率部在上海与日军作战时,就打电报到长沙,邀请陈大勋等人到上海,嘱托他们组织青年支持抗战。陈大勋等先在上海、苏州等地动员一批青年与学校童子军,成立抗日宣传队,支持上海前线抗战。后来,陈大勋等人回到长沙,就发起组织成立了&ldo;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rdo;,有五十多人,由李兰芳任团长,在1937年12月底从长沙前往武汉,经胡宗南亲自面试,到河南信阳正式加入胡宗南的第一军。后来,胡宗南将其中一些人送入七分校,其他人送到胡军各部队中作政治工作。1938年8月,&ldo;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rdo;解散。
胡宗南从以上这些青年学生中,考选了千余人,作为创办第七军分校第一期学员。
后来七分校又奉命接受了康泽在王曲所办的&ldo;特种训练班&rdo;的学生与顾希平带往西安受训的一批江苏省籍青年;又从冀、鲁、豫等地沦陷区招录了一些青年学生。胡宗南指示将这些青年学生经考核后,选送合格者入七分校,编为几个学生总队,以李正先等人为总队长。
第七军分校对入校学生与受训人员分科施教。其中设几个步兵学生总队,专门进行军事教育训练,培养初级军事指挥人才与参谋人才;两个政治训练队,专门施以政治教育训练,培养政工干部;一个边语训练班,是专门施行外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外文人才与外交人才;一个特科总队,培养军事情报、保卫等特工人才;两个军官大队,专门调训部队中下级军官;两个军士教导团,则是培养训练部队基层政工人员,即所谓&ldo;政治军士&rdo;等。学校另有一个练习团与一个输送营。每期学生的学习培训时间约一年。全校官兵师生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不仅超过其他各军分校,也超过成都中央军校本部。
胡宗南将在1938年5月进入第七军分校、1939年3月毕业的第一期学生,按照黄埔军校创办后所毕业学生的序列,编为黄埔第十五期。从这期开始,胡宗南在七分校共召了五期学生,到第十九期结束,共培养毕业学生三万八千余人。胡宗南统称之为黄埔大家庭成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胡部各军中,成为胡部中、下级军官增补的最主要来源。胡宗南对这些七分校毕业学生与受训人员十分重视,视之为自己的门生与亲信,往往优先安排工作与提拔职务。过去,胡宗南在其部队中用人的标准是&ldo;黄陆浙一&rdo;,即是黄埔出身、陆大深造、浙江籍贯与有在第一师从军的经历;自七分校创办后,改为&ldo;黄陆浙一七&rdo;,即加上了在七分校毕业或受训。胡宗南利用七分校不仅培养了大批青年军官,通过他们进一步控制了部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而且还培训了不少杂牌部队的行伍军官,使他们黄埔化,消弥了部队中的一些矛盾,并在无形中逐步改造与吞食了各非嫡系部队,有力地推动了胡宗南军事集团的建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