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历史的倒影 元稹传播接受史 > 第25章(第1页)

第25章(第1页)

社会各阶层在竞争中面临的机会不均等、制度欠公平的问题,已经影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应该是一种社会共识。

那么,中国社会板结化到底到了何等地步?纵向比,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是什么样的程度?横向和美、英、日发达国家相比,又是一种什么样差距?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不妨先简单地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阶层流动的情况,再探讨社会板结化程度对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影响。

社会板结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社会动荡

中国社会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发生在商周之际。周武王伐纣,周朝代替殷商成为天下共主。武王姬发和辅佐其子成王执政的周公姬旦相继建立了一系列迥异于殷商的政治制度。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道:&ldo;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lso;立子立嫡&rso;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rdo;

&ldo;封建子弟之制&rdo;适应当时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信息人员商品流通缓慢的社会状况,它是一种使宗族和区域能相对自治并发挥自我潜能的制度,但其导致的后果是&ldo;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rdo;

这种职业父子相承的社会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落后的、妨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甚至在相当的时期内它发挥了正效益。

协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相国管仲曾经论述了&ldo;世业相承&rdo;的合理性: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及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霑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农之子恒为农。

管仲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一个人处在某种家庭中,因耳濡目染,对父辈的职业比对其他的职业更熟悉。读书人的孩子,&ldo;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rdo;,每天接触的就是文章、礼法,成为一个&ldo;士&rdo;远比其他阶层的子弟容易;同理,农民的孩子从小跟着父亲种田,熟知&ldo;耒、耜、芟&rdo;等工具,&ldo;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rdo;。

但是,社会的职业分工父子相承,能够&ldo;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rdo;,是生产力低下、信息流通不畅、交通很不发达、底层社会几乎没有公共教育服务所造成的。在周朝早期,只有贵族才能接受礼法教育,能识字为文,其他阶层的子弟,哪怕天资再高,也很难跨阶层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农家子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ldo;士&rdo;的教育,每天只能跟着父亲去种庄稼,当然是&ldo;不见异物而迁&rdo;。

但是管仲所处的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废弛,生产力的提高,荒地得到开垦,社会人员流动加快,各阶层人员相互交往,特别是教育开始向平民子弟开放,出现了孔子这样开设&ldo;私学&rdo;、&ldo;有教无类&rdo;的大教育家。&ldo;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rdo;的职业分工受到了挑战。用大白话说,穷人的孩子有了见识,已经不甘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这一趋势逐步加剧,各国竞争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人才竞争,平民子弟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问鼎长期被贵族子弟把持的职位。管理人才的选拔由&ldo;选贵&rdo;变成&ldo;选贤&rdo;。管仲本人能登上相位便是&ldo;选贤&rdo;的结果。他不属于齐国国君姜氏一族,亦不属于齐国传统的政治豪门国、高两姓。他虽然是周穆王后代,姬姓,但家族早就破落,父亲早亡,为奉养老母,早年不得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他这位王族之后已经不是&ldo;士之子恒为士&rdo;了。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张仪、苏秦这类&ldo;职业经理人&rdo;也才有了周游列国、待价而沽的机会。

历史证明,列国相争,谁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谁能打破旧贵族的垄断地位,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秦国在这方面做得最彻底,几代国君改革的总体趋势就是打破旧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建立了不论出身只论业绩的激励机制,重用来自他国的商鞅、李斯等人。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便是以军功授爵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论&ldo;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rdo;:&ldo;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而士有顽而农有秀。秀终不能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rdo;

船山先生敏感地看到战国时代,&ldo;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rdo;的旧格局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可以说,秦国的改革是因势利导,符合时代潮流。但秦历二世而亡,他没有总结出一套和平年代相对公平的官吏遴选制度。军功论爵只能在战争年代管用,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其&ldo;以吏为师&rdo;的选拔制度只能将就一时。在&ldo;秀终不能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rdo;的大背景下,耕田的陈胜喊出了&ldo;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do;的时代最强音。以刘邦、萧何、韩信、樊哙这些小吏、小商贩为骨干的汉集团战胜了以旧贵族项羽为核心的西楚集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