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进一步分析,地方官员这样做是经过仔细的利益算计的。本来天灾难免,政府并没有太大的责任,而强行火化尸体,将死者家属的愤怒引向政府,看起来很不合算。但具体办事的官员自有他的考量。他们害怕死者亲属拿&ldo;死人压活人&rdo;。当一些死者的亲属看到亲人尸体被挖掘出来的惨状,或许会产生不理性的行为,拿尸体要挟地方政府。这不是没有可能,当真如此则当地政府短时间内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将死者尸体焚化,家属再愤怒也无法凭借尸体来占据悲情高地,善后的主动权就在政府手中了。至于从长远考虑,这样的行为伤害死者亲属的感情,违背公序良俗,给本来就脆弱的政府公信力造成雪上加霜……被主事官员罔顾了。因为,这样的伤害对处理事件的官员本人来说,好处远远大于害处。这就是&ldo;饮鸩止渴&rdo;式的维稳方式盛行的根本原因。止的是办事官员自己的&ldo;渴&rdo;,伤害的则是社会道德和政府公信力这两块&ldo;公共牧地&rdo;。
拿&ldo;死人压活人&rdo;乃弱者不得已
笔者的故乡湘中一带,农村里有着&ldo;打人命&rdo;的传统。如果一个妇女因家庭纠纷服毒自杀,娘家宗族会聚众而来,不许尸体下葬,并借此大闹,往往搞到婆家倾家荡产。
这种做法当然是违法之举,不是什么值得发扬光大的传统。但如果考虑到这种风俗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以为应予以理解和同情。在传统中国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出嫁后受婆婆虐待遭受丈夫的暴力并不少见。女人权益的保护不是靠法律,而是靠娘家的势力。一个女子因为家暴服毒自杀后,法律很难为死者主持公道,往往只能由娘家的宗族出面大闹一场,给婆家以惩罚。用现代法治眼光来衡量,这种行为是野蛮的,庶几近乎私人复仇。可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看,这种方式确实能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一定程度让对妇女实行虐待的人有所忌惮。
拿死人压活人,这种与现代法治精神不合的救济方式,不独在民间社会有,同样也存在于庙堂。明代嘉靖初期的&ldo;大礼议&rdo;便是如此。明武宗正德帝死后,无后嗣,也无亲兄弟,于是武宗的叔父、封藩于湖北安陆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武宗的堂弟,按照礼法过继给死去的大伯孝宗为子,入承大统,是为嘉靖帝。可嘉靖帝登基后不久,就要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而称孝宗为皇伯父。这样一来,孝宗就意味着绝后了,帝系发生了转移。满朝多数文官决定站出来捍卫礼法,于是一些官员跑到左顺门前大哭,高喊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庙号和孝宗的庙号。这就是企图拿死去的皇帝来反抗活着的皇帝滥用权力,彰显此举合乎道义。臣子拿皇帝没办法,不得不如此。
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拿&ldo;死人压活人&rdo;的行为,尽管许多时候做得很过火,但没有绝迹而且往往有一定的效果?我认为原因乃是: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死者。所谓&ldo;死者为大&rdo;,尊重死者,实则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很难想象,一个对死者尸体不善待的族群,怎么可能尊重生命呢?所谓死生大事也,有生必有死。对生的态度和对死的态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丧仪和对尸体的处理方式当然可以改变,比如土葬可以变成火葬,但前提是不能舍弃对死者尸体的尊重之意。譬如按照死者的遗嘱处理,无论火化还是捐献给医学院解剖,都体现尊重。或者按照死者生前信奉的宗教进行处理,比如一些高僧死后火化,亦是如此。
离开传统,离开具体的生活方式谈&ldo;文化软实力&rdo;,往往大而空。
读《申报》的湘西少年
一九一七年,后来蜚声中外的大文豪沈从文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这个年纪,搁在今天应该是一位在校的中学生。而沈从文循着那个年代多数湘西少年的谋生道路,过早地去阅读那本&ldo;社会大书&rdo;,当了一位&ldo;娃娃兵&rdo;。
在封闭的湘西大山里,沈从文随着部队在沅江流域的一个个小城镇辗转换防,目睹了太多的杀戮与人生悲剧,多情而忧郁的沈从文讨厌这种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告别这种生活,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来自大上海的一张报纸和一套辞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从文自传&iddot;姓文的秘书》中,沈从文回忆,部队驻扎在怀化镇时,沈从文因为通文墨,办事认真,已经被提拔为军队的文书。为了显示一种军人的豪气与不羁,沈从文学着其他的老兵,故意行为粗鲁,说话脏字满嘴,&ldo;不拘什么人,总得说,&lso;那杂种,真是……&rso;&rdo;。军队新来了一位温和文雅的文姓秘书,劝说沈从文不要以粗鄙为荣:&ldo;莫玩这个,你聪明,你应当学好的。世界上有多少好事情可学!&rdo;
沈从文与年长的文秘书结为朋友,文秘书充当了他的人生导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的书本知识主要来自中国传统的典籍,如私塾时读的&ldo;四书五经&rdo;和《秋水轩尺牍》《西游记》那类杂书。一个晴天,他在文秘书的行李箱里,发现两本厚厚的书,书脊上写着&ldo;辞源&rdo;两个大字。文秘书告诉沈从文,&ldo;这是宝贝,天下什么都写在上面,你想知道的各样问题,全部写得有条有理,清楚明白。&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