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由于首都在南京,需要运到北方的粮食并不多,主要是供养北部地区将士的军粮,因此多采取海运的方式。自首都迁到北京后,需要从南方调拨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实在数量太大,而海运风险大、成本高,远远不能满足,于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是粮食与其他物资北运的主要方式。朝廷开始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扩大从杭州通往北京的漕河运输能力‐‐疏浚会通河,造漕船三千余艘,用于转运;同时在大运河沿岸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和天津五处建置漕粮仓库,即水次仓。
明朝中央政府规定了各省的漕粮份额。浙江:六十三万石;江西:五十七万石;河南:三十八万石;山东:三十七万五千石;湖广:二十五万石;南直隶:一百七十九万四千四百石。也就是说,通过漕运到达京师的粮食总数四百万担左右,南直隶加浙江占了二百四十万担左右,超过了一半。江西、湖广、山东诸省的粮食最终也要经过运河的部分航道进行转运。据此,完全可以说,大运河乃明帝国的国脉。
由于漕运的重要性,管理漕运的官僚机构也位阶趋高并日益膨胀。明朝初期设置京畿都漕运司,以漕运使主之。京师北迁后,置漕运府总兵官。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年)设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一文一武同理漕政。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艘,另遮洋总(海军)七百人,海船三百五十艘,专门负责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正德帝的堂弟嘉靖帝即皇帝位后,京杭大运河对帝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性没有丝毫减弱,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朝廷花了很大的力气疏浚了通惠河,使漕粮能够直接运到东便门下。在此之前,由于通惠河被壅塞,南方运来的粮食只能在通州上岸,并在当地的仓库里储存。储粮地离京师五十多里地,在当时走陆路用骡马运输,效率十分低下。嘉靖帝下决心疏通通惠河还有一个背景‐‐&ldo;土木堡之变&rdo;后,明帝国对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处于守势,在京郊的通州储存那么多的粮食,很不安全。明代正统十四年(一四四九年),蒙古的也先部入侵,京师闭关,通州漕粮没来得及全部抢运进城,剩下的一把火烧掉以避免资敌。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
嘉靖帝并没有学他的荒唐堂兄,找个机会沿运河南下,去视察南方那片花花江山,他在位四十五年,喜欢在深宫炼丹修道。唯一的一次南下,是回到他生长的湖北钟祥(当时已升格为承天府),拜祭生父的显陵,并决定将死于京城的生母蒋太后灵柩南运合葬于湖北。这次他走的是陆路,经过今天的河北、河南进入湖广。
对大明帝国来说,两大工程关系到国运。其一是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依靠其输血才能养活北方的朝廷和北疆戍边的将士。其二则是从辽东蜿蜒到西北嘉峪关的长城,这是抵御北部敌人的屏障。这一屏障到底没有阻挡住李自成进城,也没法阻挡清兵的铁骑跨过长城,成为统治中华的新主人。
作为清朝&ldo;战利品&rdo;的大运河
大运河,可以说是清朝入关后获得的最重要的&ldo;战利品&rdo;。
作为一个来自北方的征服者,东北和蒙古草原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成为清朝的&ldo;保留地&rdo;,整个王朝的公共支出,几乎全部取自原明帝国统治下的诸省,特别是富庶的东南诸省。大运河并没有因为明帝国的灭亡而衰落,它在清朝皇帝的心目中,地位更为重要,它不但是吸取东南膏腴之地财富的&ldo;抽血机&rdo;,而且是清朝皇帝防范汉人反抗的战略通道,是皇帝控制最富庶之地的&ldo;权杖&rdo;。
顺治一朝,经过血腥的屠杀,清朝军队基本上控制了东南地区;到了康熙朝早期,朝廷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整个南方基本上算平定下来,胡人入主中原作为既定事实也被多数士民承认,最高统治者沿着大运河视察东南诸省的条件到此成熟了,于是便有了康熙、乾隆祖孙的十二次南巡。京杭大运河,进入了历史上最繁忙也最辉煌的时期。
与明朝皇帝沿着运河南下回到故乡不一样,清朝皇帝沿运河南下,是去视察一个超级大公司新开辟的&ldo;市场&rdo;,这里的人民曾对他们充满敌意。南巡对清朝皇帝而言,乃是威慑加怀柔。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三十一岁的康熙帝首次南巡。皇帝正当盛年,清帝国国势亦如最高统治者的年岁。这次南巡,有两件大事极具象征意义。其一是十一月康熙南巡到明朝的旧都江宁(南京),拜谒了孝陵。南京对明朝的遗民来说,最具符号意义。此次视察,康熙帝题写了&ldo;治隆唐宋&rdo;的匾额来褒奖明太祖朱元璋,目的是安抚东南一带乃至整个原大明版图内的汉人。同时也应该有彰显合法性的考量,用现在的话来说,强调了大明江山的&ldo;股权&rdo;交给满清是合法转让而非抢夺。
第二件事是康熙帝坐船经运河返京,在运河边重要城市济宁上岸,然后驾临相距百里左右的曲阜。在此他拜谒了孔庙,题赠&ldo;万世师表&rdo;匾额,并听取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对儒家经典的讲解。这举动当然更是为了争取汉族士人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这次他来到了大运河最南端所在的浙江省,并到绍兴府拜祭了中国儒家经典中上古圣君之一的大禹陵墓。其目的和首次一样,只是工夫做得更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