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王羲之评传哪个版本好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东晋王朝建立以后,&ot;常患官少才多,无地以处&ot;,从北方南渡而来的士大夫和南方原有士族的权力如何分配,成了棘手问题。权衡结果是:南方原有的上族保留其既得的利益,而南渡的士大夫也要安排其官衔职位。而这样势必出现&ot;僧多粥少&ot;的局面,所以朝廷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将郡县划小,官府增多,每个官府人员增加,特别是号称江南富庶之区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首当其冲,吴郡有户二万五千,但设置了十一个县,每具二千余户;吴兴有户二万四千,设县十个,每县亦两千余户;只有会稽郡户数三万,设县十,每具平均三千户,这是当时很大的县了。有的小县甚至户不满三百,有的郡户不过二千。1王羲之给谢尚的信说:&ot;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ot;2机构、郡、县增多,人员数量也为之增长。仍以郡、县为例:据《晋书&iddot;职官志》:&ot;郡国户不满五千者,置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户以上,则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一人;万户以上者,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三十九人。郡国皆置文学椽一人。&ot;县一级,&ot;户不满三百以下,职吏十八人,散吏四人;三百以上,职吏二十八人,散吏六人;五百以上,职吏1《晋书&iddot;地理志》。

2《晋书&iddot;王羲之传》,王羲之任会稽内吏时,谢安尚未出世,原作给谢安的信,应是结谢尚的,故改。四十人,散吏八人;千以上,职吏五十三人,散吏十二人;千五百以上,职吏六十八人,散吏一十八人;三千以上,职吏八十八人,散吏二十六人。&ot;再加上五百户以上的县所设置的乡级官吏,由下而上,刺史及朝廷各衙门,征、镇、安、平诸将军幕府,其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这么多的官吏,他们不是无所事事,尸位素餐;就是到处扰民,搜刮钱财。据王羲之说:&ot;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动费万计。&ot;各官府之间&ot;为法不一,牵制者众&ot;。

魏晋时期实行的&ot;九品中正法&ot;,起初是&ot;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ot;3,后来徒有虚名,官职成为中正官的一种交易,任人唯亲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ot;门阀专政&ot;。

由于西晋的连年战争,特别是西晋灭亡后,北方大批士族逃到江南,东晋政权建立后,形成了&ot;北方大族为主,南北大族的共同专政&ot;局面。它的特点是重视&ot;门资&ot;。没有一定的家庭、士族背景,那么与政治舞台是无缘的,&ot;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ot;1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门阀士族是历史进程中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门阀士族中的人并不全是昏庸、无能之辈。东晋之初,风雨飘摇,中原少数民族首领虎视眈眈,南北土族、移民与土著人矛盾重重。加之皇帝短命,弱主强藩,形势十分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庚、桓、谢四家为建立和巩固政权出力最多,威望也最高。他们联合南方士族,实行集体议政方式,初定国家大事,尔后经皇帝(或代替年幼皇帝摄政的皇太后)决定,诏令实施,这实质上是君主制下士族权贵合议的国家体制。明帝大宁三年诏:&ot;大事初定,其命惟新。其令大宰、司徒已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ot;这些都足以说明并不是所谓&ot;政出多门&ot;。

东晋时期除个别高级官员专权跋扈外,一些身居高位、辅政的重要人物尚能以大局为重,为东晋政权的巩固竭尽全力。王导在元帝时任丞相,后来又经历了明帝、成帝,&ot;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ot;,&ot;善处兴废&ot;。成帝五岁时继位,&ot;主幼时艰&ot;,年轻的庚亮辅政,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然而庚亮&ot;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ot;。1康帝时,庚亮的弟弟庚冰辅政,&ot;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昼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ot;2孝武初年由王坦之与谢安辅政,王坦之在政治上推崇谢安,但反对他狎妓奢华的作风。王坦之临终时致信谢安、桓冲,没有涉及自己的一点私事,谈的都是国家大事,这些人物传记的记载难免有些溢美之词,但基本上是事实。

东晋初期如何安置南迁的侨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自西晋永嘉之乱起,江北的&ot;幽、冀、青、并、兖及徐州之淮北流入相帅过江淮&ot;,以后&ot;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ot;3,总计人口达一百多万。当时东晋草创,经济3《宋书&iddot;恩倖传序》。

1《廿二史&iddot;札记&iddot;九品中正》。

1《建康实录》卷七。

2《晋书&iddot;庚亮庚冰传》。

3《晋书&iddot;地理志下》。

上根本无力救济,如此庞大的流民队伍,在王导主持下东晋朝廷制订了侨寄法,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借助大族力量垦荒务农,对流民免其赋役,这不但对安定人心,减少社会混乱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人口稀少,农业技术远不如中原地区先进。大批流民进入这一地区,为这里的农业增添了充足的劳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侨居农民&ot;区种寂麦&ot;,他们与当地原来农民和睦相处,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同时进行。随着&ot;京洛倾覆&ot;,门阀士族相率南渡过江,他们之中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将书法艺术等带到江南,使晋代的文化艺术延续发展下去。

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南北士族之间和南迁侨民与上著之间的种种矛盾,所以出现了&ot;君臣和睦&ot;、&ot;君臣戮力&ot;、&ot;上下同心&ot;的政治局面。这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这是就东晋初期的整体而言的,同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与前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东晋南北大族地主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实行联合专政的门阀政治。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实行&ot;按丁课田&ot;,强制每一个成年农民耕种一定数量的田地,并按一定的田地数量收取租赋,就是所谓的&ot;课田&ot;。世家大族地主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没有课田。当时的王氏家族经济势力强大,受赐钟山田八十多顷,他们&ot;汽山封水,保为家利&ot;。东晋世家大族经济的发展为东晋政治上的统治创造了物质条件,北方大族在江南为了保存既得利益不想收复失地,他们很明白&ot;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ot;1离开苦心经营的江南沃土、产业,冒着很大的风险北伐,去收复失去的江山,士族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对于北伐,虽然在一些北方来的将领中表现出强烈愿望,并付之于行动,但结果都失败了。这中间,除了他们个人的、客观的原因以外,缺少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客观上说,这一阶段由于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