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王羲之评传哪个版本好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第四章美深思想  一、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

对于&ot;自然&ot;,台湾学者卢建荣说:&ot;魏晋时人喜欢用&39;自然&39;一辞,并从此引申出一连串的丰富思想。&ot;&ot;自然&ot;一词根据他的解释:&ot;由正面的界定的意义是:物之本性自足。&ot;&ot;由反面的界定的意义是:不使物自足之本性受到任何改变或破坏。&ot;1当时的哲学家们用唯心主义解释《老》、《庄》的天道自然之说,他们的主要论点是&ot;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而圣人体法自然,所以当以无为本,应当无为。&ot;东晋的风流名士厌恶官场的腐败,为避免政治的险恶,他们崇尚老庄的&ot;无为&ot;思想,其中不少人消极避世,隐居山林,以达到远离世俗的目的,风流名士中,也有不少人虽然未曾隐居,但也沉溺于在山水之中。

北方士族南渡以后,居住在江南富饶之地,他们在自己的庄园&ot;山墅&ot;里,过着闲适优雅的生活。江南气候温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会稽地处会稽山脉和河网平原交接地段,境内峰峦叠翠,江河奔流。传说上古帝王虞舜曾在这带巡狩游想,亲自耕耘;春秋时期越为吴所败,勾践退居此地,卧薪尝胆,秦始皇曾登会稽山,望南海??会稽的东山,是谢安出仕前居住的地方,也是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游历之处。宋人王钰在《东山记》中作出了这样的描述:东山岿然特立于众峰间,拱揖蔽兮,如鸾鹤飞舞;林谷深蔚,望不可见。逮至山下,于千峰掩抱间得微径,循石路而上,今为国庆禅院,乃太傅故宅。绝顶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至此山川始轩豁呈露,万峰林立,下视烟海渺然,天才相接,盖万里云景也。属于会稽管辖的判县也是引人入胜的地方。这里&ot;竹色溪下绿,荷花镜中香&ot;,风景宁静秀美,被誉为人间仙境。谢灵运有诗云:瞑投判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江南,特别是会稽的山水之美在士人们游历和居住时被发现,并与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交流,成为审美对象,把没有生命力的山水看成是有灵性的。&ot;??人于山水,如&39;好美色&39;,山水于人,如&39;惊知己&39;;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ot;2王羲之曾说,&ot;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ot;,这与他陶醉于大自然,发现山水之美不无联系。《晋书&iddot;谢安传》有这样一段记述:&ot;(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ot;地处会稽西南十余公里处的兰诸山下,相传是越王勾践种兰花的地方,也是王羲之和名流志士们宴集过修禊日的地方,&ot;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1卢建荣:《魏晋自然思想》,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版。

1乾隆五十七年刊本《绍兴府志》卷五。

1引自《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176页。

2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1038页。

竹,又有清流激湍??&ot;3面对绝美的山水,王羲之感叹人生,欣然命笔写下了《兰亭序》,以申其志。由于王羲之早就&ot;无处世意&ot;,加上与王述不和,故此后第三年,便告誓辞官了。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他曾&ot;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ot;,&ot;游目聘怀&ot;,&ot;极视听之娱&ot;。如果说王羲之辞官有消极因素,那末他此后在邀游山水,进一步发现了自然美的真谛,陶冶了艺术心灵,&ot;文章多得江山助&ot;,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韵高千古的程度,那么这种选择又有积极的一面。

对于自然美,孔子曾经说过:&ot;智者乐水,仁者乐山。&ot;1可见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认识,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热情和喜爱。然而,这是初步的,由于札义的束缚,他们不可能放情肆意,尽情欣赏。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贤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尽情于幽静的自然美之中。狂放洒脱、清远高朗才能成为人物品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加大了对礼教的离心力,&ot;越名教而任自然&ot;的主张广泛传播。孙绰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云:&ot;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ot;2可见晋人在山水中寻求精神的解脱。由于东晋老庄哲学的盛行,其美学观点和审美意识,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虚静无为的观点,更为贤人高士们所接受。王羲之作为东晋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说:&ot;致虚极,守静笃&ot;3&ot;清静为天下正&ot;,对治世提出&ot;无为&ot;的主张。庄子的观点是&ot;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ot;4他们的说法虽然有差异,但总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虚静无为作为审美标准。王羲之曾作了这样的表白:&ot;吾素自无廊庙志&ot;,&ot;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ot;,5所谓老氏周任之诫即知足不辱,安贫乐命。又云&ot;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ot;,1又云:&ot;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尔。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ot;2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其内容最能表现他虚静无为的思想:&ot;顷东海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ot;&ot;??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ot;3王羲之依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的思想观点来处世,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审美意识。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为处世的榜样的以上三人,虽然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崇尚老子、庄子,以虚静无为力最高境界,追求纯静脱俗之美。鲁迅先生曾经指出魏晋南北朝是&ot;文学的觉醒时代&ot;,是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作为书法艺术家的王羲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羲之愤然离开官场,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很多,但与3王羲之,《兰亭序》。

1《论语&iddot;雍也》。

2《全晋文》卷六二。

3《老子&iddot;上篇》。

4《庄子&iddot;外篇&iddot;天道》。

5《晋书&iddot;王羲之传》。

1《十七帖&iddot;逸民帖》。

2《十七帖&iddot;十七帖》。

3《晋书&iddot;王羲之传》。

他静思玄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二、名士风流与人格美的追求

美学和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然而它又不同于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与宗教、哲学一起是&ot;悬浮于空中的&ot;,1&ot;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ot;。2美学、艺术虽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更受当时的精神气候的影响。名士风流在东晋盛极一时,成了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学思想,我们不得不对魏晋风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们内在的联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