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理论工作上要有勇气》,见《东风第一枝》。
这一年沫若已经八十七岁了,作为科学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心中自然明白年龄不饶人,这是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一天,华罗庚来看望他,问道:&ldo;您现在八十七八了吧,是不是该庆贺您的米寿了?&rdo;沫若含笑回答说:&ldo;还不到。&rdo;于是就这个话题,他与华罗庚闲聊起来,说:&ldo;你也熟悉日本人的习惯吗?他们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因为七十七三个字连起来近似一个草写的&lso;喜&rso;字;把八十八岁称为米寿,因为&lso;米&rso;字是由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的;把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因为&lso;百&rso;字缺&lso;一&rso;即为&lso;白&rso;。&rdo;华罗庚听罢立即祝愿道:&ldo;但愿郭老能活到白寿之年。&rdo;沫若若有所思地说:&ldo;白寿之年恐怕是不可能的,力争活到米寿吧。&rdo;1在他看来,活到米寿就得战斗到米寿,他要象鲁迅那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
1华罗庚:《挥泪悼郭老》,1978年6月19日《光明日报》。
二、三月间,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相继开幕,沫若均为常务主席,他很希望参加会议,可是终因病势趋向不好而作罢。他,人躺在医院里,心却一直惦念着大会的进程,只要能挣扎着坐起来,就一定要秘书把大会的文件拿给他。他用颤抖的手捧起中央负责同志的报告,捧起新修改的宪法,默读着,思考着,他的生命在炽烈地燃烧……。早就想写一首贺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请秘书记下他口述的初稿后,又反复琢磨,在不断发烧的状态下还几次把秘书叫到床边,让他按改动的字句定稿。
高举旗,
齐步伐,
再长征。
九亿大鹏展翅,
飞散满天云!
……
二十三年后,
煮酒论群英。1
--------
1《水调歌头&iddot;贺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见《东风第一枝》。
这些沸腾的诗句,为向四化进发的大军鸣乐壮行,鼓舞了两个会议的代表。人们觉得郭沫若与他们同在,他又一次被选为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时还被宣布继续留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三月中旬,沫若的病情似有好转,值班医生为他能重新站立起来而高兴,但又不免担心他不肯好好养病而急于参加这样那样的会议。这时正值全国科学大会开幕,果然不出医生所料,他提出要求了:&ldo;我是科学院的院长,科学大会一定要去。&rdo;平英劝说道:&ldo;过些天身体或许会恢复得更好一点,等到闭幕式时再去吧。&rdo;他严肃而认真地说:&ldo;我已经病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好起来,再过几天怎么可能就会好呢?&rdo;他仿佛已经摸到了疾病的规律,发病的周期越来越快,好转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暂,因此一切工作必须抓紧进行,否则将失去机会。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中央负责同志和医生特准他出席半小时的开幕式。
十八日下午,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们注视着主席台上高悬的会议横幅,知道这是出自他们老院长的手笔,感到特别亲切。在大会宣布开幕的时候,他们发现老院长坐着轮椅被推上了主席台,经久不息的掌声表明了群情之振奋。沫若微笑着,频频向同志们点头挥手。他悉心聆听着中央负责同志的重要讲话,面对台下这支了不起的科学大军,想想自己这个上一世纪出生的人,早年虽也曾高喊过发展科学的口号,然而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结果只是落得个一场空。新中国的成立使科学事业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可是又不幸遭到了&ldo;四人帮&rdo;的摧残,满腔悲愤、万种酸辛无处诉,想有所为而不能为。而今,好不容易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他的思路被打断,原来半小时早就过去了,秘书又一次上来劝他退席,他硬是不肯。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为了他的健康,中央负责同志也亲自劝他回去休息,他仍想坚持下去,无奈秘书和周围的同志们将他连人带轮椅一起抬出了会场。
病情的发展不允许沫若参加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了,但他还是作了长篇书面发言。他向同志们掏出了自己的心,把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所悟到的真理告诉大家:&ldo;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rdo;他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春天的来临而热烈欢呼,他殷切期待获得第二次解放的广大科学工作者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ldo;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rdo;。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1
--------
1《科学的春天》,见《东风第一枝》
多少个科学家在身受重重迫害的时候,坚强的性格使他们没有流下过一滴泪,然而,在这位生命即将燃尽的老科学家热情澎湃的发言的感召下,他们个个热泪盈眶,春雷般的掌声久久地回旋在大会堂的上空。
四、五月间,沫若的病情几次恶化。他在高烧的朦胧中向守在身边的孩子们索取毛泽东诗词,想放声朗读,却又没有力气。
他乘自己还能支撑的时候,把立群和孩子们都叫到身边,要他们记下他的话:
毛主席的思想比天高,比海深。照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就会少犯错误。
对党的关怀,我特别感谢。我在悔恨自己为党工作得太少了。
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沫若拉着立群的手,面对这位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四十年的妻子,他是多么地舍不得啊!深怕她病弱的身体会经不住悲痛的打击,便再三叮嘱她:&ldo;遇事要冷静,要实事求是。&rdo;他仔细端详着妻子,见她脸色焦黄,目光忧虑,他的心都碎了。他以恳求的口吻,又一次对她说:&ldo;你不要悲观。你很泰然,我就放心了。&rdo;1他长久地凝视着她的面影,又迷迷糊糊地似乎进入了梦乡,眼前出现了一棵挺拔、健壮的银杏树,是赖家桥全家院子里的那棵吗?不,是前海西街十八号院子里的那棵,一九五八年把它从西郊林场移植到西四大院胡同五号,后来一九六三年搬家时再度移植了过来。这棵银杏年年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孩子们都很喜爱,常偎依着它,沫若特为它取了&ldo;妈妈树&rdo;的名字,寓有&ldo;孩子们少不了妈妈&rdo;的深意。沫若记得十分清楚,当立群因病去外地疗养期间,正是这棵银杏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那些望眼欲穿的日子,他也常常独自望着它的身影,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