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异世明皇笔趣阁 > 第9章(第1页)

第9章(第1页)

这日我骑完马,回到勖勤宫。宫女晓月就跑到跟前说:&ldo;恭喜王爷!皇上已经下旨为王爷成婚!&rdo;

&ldo;啊!&rdo;成婚?!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其他的宫人也在不住的贺喜,看来是真的。我回思了下,好像历史上崇祯也是这个时候成婚,看来是跑不掉的了。

&ldo;本王爷成婚,你们好日子到头了。&rdo;宫人见我这么一说都面面相觑,我接着道:&ldo;还不知哪个人嫁到咱们府上来,到时她没本王爷这么好讲话你们就惨了。&rdo;

宫人听了心里也是一惊,不由的担心要是王妃难侍侯,他们做下人的也是受罪。晓月看到大家神色一黯,便笑嘻嘻的道:

&ldo;王爷,那你多顾着我们不就行了。&rdo;我正暗悔自己不该说这些玩笑话吓着他们,便顺着晓月的话道:&ldo;呵呵,你们要是乖乖,本王自会顾着你们,不给其他人作践。放心,本王说话算话!&rdo;听到王爷的允诺,原本有些担心的宫人才展颜。

到了五月十八日,礼部正式奏报皇上,已在顺天府共选了77位淑女备选。一月之后,天启帝令正式选婚。

按本朝的惯例,像这种宗亲的大婚之选,一般由皇后主持,外加两位贵妃陪同。各名媛淑女被召进宫后,由皇后等人过目定夺。选取的标准,最重要的倒不是美丽动人,而是要身材匀称、举止端庄,再考虑生辰八字是否合宜之类的因素。选中的淑女,则由皇太后或身份类似的长者,用青纱布蒙盖其头,再在她手臂上套上金玉手镯之类的吉祥物,算是信物。而那些未被选上的,则将庚帖塞回那些人的袖中,赐些银两,劝慰一番遣还家乡。这样的经历,对落选的淑女而言,不仅无伤大雅,或许还会给日后的婚嫁挣些资本,因为她们毕竟是被召入宫过的淑女!

77位淑女,被一一召进宫中,由皇后张氏及陪同的两位贵妃过目挑选。最后被选中的是大兴县生员周奎的女儿周氏。周奎原是苏州人氏,后落籍大兴。因此他的女儿略带点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不像一般北方女子那样粗壮。不过张皇后觉得这位周氏过于弱小,大概是担心她不像能生善育之辈。当时我未来的王妃,也不过是个16虚岁的少女,自然不会像成人那般丰满。最后还是刘昭妃说道:

&ldo;现在看起来是稍微瘦弱一点,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得丰满健壮。&rdo; 刘昭妃的话极有安如磐石之效。既然她这样说了,便最后确定册封周氏为信王妃。

这刘昭妃是万历帝的妃子,在万历六年(1578)就与万历帝的王皇后同时册立,资格很老,而且也深受大家敬重。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死后,这位刘昭妃便掌太后之室,住慈宁宫,说话很有分量。

我松闲的日子过到头了,勖勤宫现在开始修缮,改为信王府第。同时还加了数十个太监宫女。礼部开始有人来教我相关的礼仪。弄得我不可开交,我才知道古人结婚这么麻烦的。

礼部奏报信王由检婚礼仪举。闰六月,钦天监选出吉日,婚事便依此而有条不紊、恪守礼制地进行起来:

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搬移;

十二月初八日午时当冠;

十二月十六日辰时纳征发册;

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安床;

天启七年(1627)正月二十七日卯时开面;

二月初三日卯时迎亲,信王出府成婚;

二月初五日文武百官身穿吉服赴信王府行礼;

二月初六日信王与王妃周氏行庙见礼。

整个婚礼持续了半年,我都快崩溃了,他们一次给我找了三个王妃,一正二则。作为男人,我倒是不介意什么的,但等我心急了了的一看,原来是三个未成年少女!模样倒是水灵,可是年纪偏小,下不了手啊!搞得现在结婚跟没结一样,真是&lso;枉担了个虚名&rso;。

在我结婚的这段时间,魏忠贤也没有闲着,此时东林党已经冰消瓦解,内阁大臣与魏忠贤沆瀣一气,当时,顾秉谦、冯铨等人主宰着内阁。其下文臣则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ldo;五虎&rdo;;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谋杀,号&ldo;五彪&rdo;;其他如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卿曹钦程等,号&ldo;十狗&rdo;;此外尚有&ldo;十孩儿&rdo;、&ldo;四十孙&rdo;之类的人物。在地方大员中,更是有不少追随者,朝廷已是他的朝廷!

七月间《三朝要典》成,刊布中外。接着巡抚浙江佥都御史潘汝桢请建魏忠贤生祠,潘汝桢疏请建祠的创举,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不甘落后,也立即请令杭州卫百户守祠。天启帝则御书&ldo;普德&rdo;两字,赐作祠额。内阁大臣们则妙笔生花,为功德碑撰文书丹。杭州臣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不久,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座富丽堂皇的生祠拔地而起,整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

杭州生祠之立,令天下大震!许多人追悔莫及,继而奋起直追。在短短一年之中,供奉魏忠贤的生祠,如雨后春笋,遍及神州大地。一时之间,天底下最气派、最漂亮的新建筑大概都是生祠。

蓟辽总督阎鸣泰,在其管辖区内建了7所生祠,花费白银数十万两。这钱当然不是出自阎鸣泰的腰包,而是从军费中开支的。当时前线的军费已是捉襟见肘,至少没有富裕到可以挪作他用的程度。但又有谁敢反对如此盛举呢?又有谁能说这是非军事用途式的浪费呢?因为前方将士很有可能受此感召,从而激发士气,再创奇迹。在阎鸣泰眼里,这几十万两白银是花在刀口上了。正如生祠中的匾额所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