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异世明皇百度 > 第992章(第1页)

第992章(第1页)

现在贾二把周奎拉进了江南商行,这意味着两大商行之争会变成了周田两家之争。周家才是真正的后戚,当今大皇子可是周家的外孙,田家又如何能够竞争得过呢!再者,拉拢住周家除了可以抵抗田家,同时还为江南商行预定下份保险,即使有什么事情也会是周家顶着,皇上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许大在顷刻间就把周家加入江南商行的事情考虑清楚,连声道:&ldo;那就真是贺喜主人了,这次二弟立了大功,等他回来也要贺他一贺!&rdo;

&ldo;这事就等他回来再说吧!&rdo;

&ldo;是!&rdo;许大想了下又道:&ldo;二弟既然要跟周家开商行,那我回去叫人准备本金给二弟汇去!&rdo;

那人摇摇头道:&ldo;不用

这么麻烦了,汇银票还要走沈缜的路子。你二弟已经想办法解决本金的问题了!&rdo;

&ldo;哦?&rdo;

&ldo;周家本身就守着一个大金库,难道连他自己也不会用吗?!&rdo;

&ldo;原来如此!&rdo;许大想起周家开的是银行,里头的钱可以借给别人,自然也可以借给自己!不过今晚自己似乎好无出彩,主人虽然没有责备自己,但显然对于自己支持保守官员不瞒,同时二弟做了一件漂亮事更把自己比下去了!他心里又升起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只不过他竭力把它隐藏到了心底。

许大在这件精致的小院呆了一个多时辰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是那个老仆送出来,许大看了眼老仆,张了张嘴巴却没有说出话,那老仆已经把门给合上了。许大转过脸来却露出狠厉之色,一挥手进了轿子。两个轿夫训练有素的跑了过来,稳稳当当的抬起轿子走了!

事情总是出人意料,办文刊的阮大钺并没有遭到什么惩戒,朝廷只是出具了一条什么出版条例,严禁有人发行文刊来蛊惑人心。但这条律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除了论事文刊,大明还没有第二家民办的文刊。再者,也许是阮大钺见事情达不到他要的效果,也许是听了某些人的劝告,论事文刊后来也就没有发行了。《大明出版条例》成了完完全全的摆设,而且一摆就是几十年。可以说,这条例是最具有前瞻性的律法,即使是王应熊也作为起草人而名流千古!

而就在大明出版条例出来没有多久,江南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把江南的糊乱的局面给搅动了,内阁大学士身兼三省巡抚的郑三俊出人意外的支持官绅一体纳粮!

第三百章转变

按照郑三俊在当今皇上登基后的表现来看,他属于保守派的大臣,而且还是朝中保守大臣的领头人物之一。当初皇上就是不愿郑三俊在朝廷内阻碍新政,这才找了一个借口将其这个内阁大学士下调到南直隶来主持两省划分的事宜。经过这么多年,两省行政区域早已经划定,但是奇怪的是皇上并没有将郑三俊召回朝廷,反而是继续留在了江南。这样郑三俊也就成了大明唯一兼任两省巡抚的内阁大学士。

不过他这三年在三省确确实实做了不少的事情,两省的划分虽然是皇上确定的,但实际版图可是他亲自沿着两省走了一圈才定下来的。区域划分后,郑三俊主理两省的内政,自然而然的要接触到民生这一块。几年的赋税收下来让他有了很多想法,他之前的一些观念也随之改变了。江苏比之安徽要富饶得多,特别是海禁开放后,江苏富户明显多于安徽行省。但是江苏籍的官绅们同样也多于安徽省,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富裕的江苏行省每年赋税并没有比安徽多多少。

之前郑三俊对豪强大族并没有什么偏见,因为他自己就是建德郑氏出来的。对于官绅不纳粮这样祖制,郑三俊也是认可的。但是他主持两省政务后,越发觉得银子的重要性。藩库没有银子,可以说他这个巡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现在可是取消了徭役,直接折算成银两了。江苏跟安徽都是靠近长江边,每年防洪那是肯定的,但是他这个巡抚拿不出钱来。还有书院,地方道路桥梁等等的建设,这些都需要银子。

他原本是寄希望于豪门大族自己自觉将免税的那部分捐献一半出来,毕竟那是朝廷的恩典,你们就算是全部捐出来也是为朝廷效力,何况只是要一半,但偏偏事与愿违,这些坐拥几百顷的大地主官绅们丝毫不为所动,还跑到郑三俊跟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诉苦,说自己哪里哪里要花银两,哪个庄子又有刁民闹事等等,反正说到最后就是说银子是没有太多了,捐献还是可以出一点点的。这一点点还不足他们田地数额的百分之一。

这在郑三俊看来是不合理的,所以他采用了自古地方清官都会采用的办法---抑制豪强大族。此时的郑三俊可不是还在朝中做大臣的郑三俊,他明白施政者的难处,知道作为地方大员,手里没有钱也是不行的。在其为难的时候,郑三俊想起自己以前只是为了什么君子名声而阻扰皇上的改制,心里不由万分愧疚。

郑三俊也是想在地方做一番事出来的人,之前他被皇上&lso;逼出&rso;京师,他就想是在地方做出政绩来,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主张是对的。这个想法跟之前的文震孟是一样的,可惜文震孟还没有体会到难处就过世了。而郑三俊这几年切切实实的想办些事情,之前他在朝廷之中也常常听皇上的&lso;宏图大计&rso;,如今的老百姓只要有口粮能吃过一年那就不错了,但是皇上却认为这是不够的,而是要家家都有余粮,当时听的大臣们都傻了眼。他们这些大臣虽然是位居高位,可也有不少人是从贫寒之家考出来的,知道所谓&lso;家有余粮&rso;已经是殷实之家了。皇上要让天下老百姓大部分人家都这样,这怎么可能呢?千百年来都是如此的事情,皇上要想改变,这样的&lso;雄心壮志&rso;真让大臣们感叹之余心惊不已,好在皇上并没有好高骛远的盲干,这才让大家放下心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