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封鬼十三针》作者:当下喜悦【完结】
【内容简介】
&ldo;封鬼十三针&rdo;是上古孙真人传下的降鬼针法,有一套详细歌诀。第十三针一旦使出,可使一切精灵鬼怪灰飞烟灭。石方的父亲石一生却因为滥用此针,误伤善灵,致使夫妻双双而亡。
其子石方从小出家在寺中长大,心地慈悲。长大后,抹血女魔在村中作祟,残害村民,石方为驱走女魔,学习针法,并结实了被贬下人间的天鹿雪儿,还得到了黄鼠家族以及天宫金凤凰的帮助,与女魔展开了人、天、善灵和恶灵之间的大战。
一套封鬼十三针,一部乱世鬼神记,看尽人间善恶,情终情灭,并最终救赎了人们的善心。
一
一
清末年间,正逢乱世。
这是北方的一个小村庄,名唤玉罗庄。虽然位于北方,却多水多青山,颇有几分南方山村的秀美。有着青山绿水的掩映,便似将这小山庄,隔绝于乱世之外。
但乱世之年,又到哪里能够寻得一片清静呢。
这是一个夏末秋初的正午,后山的一片高高的老树林,在日头照射下,在地上投下短短一片影子。蝉鸣、蝶舞。本该是个安静的正午,村里的人没有去伺弄庄稼,或者吃饭,反而都聚在树林中。还有的农人扛着锄头,也赶过来看热闹。
只见树林中,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农妇,披头散发,细看其双眼,竟是眼白居多,剩下的一点黑眼珠,呆滞中又透着几分惊讶,仰头看着林中排排老树,惊呼:&ldo;哎哟,这是什么庄稼,怎么长得这样的高?&rdo;忽而,又手舞足蹈起来,那动作说是舞蹈,倒更像某种动物在发疯。旁边一位中年男子,焦急的看着女人,喊着:&ldo;聪儿他娘,你的魂儿上哪去了!上哪儿去了!&rdo;
一个一身黑衣的老太太,大着胆子走近这个女人,边喊着&ldo;聪儿娘&rdo;,边用艾草叶在她身上拍打,嘴里还念念有辞,这个女人竟是用一双眼白居多的眼睛瞪过来,把那老太婆吓得也不敢再靠近了。其它围观的村民,皆表现得又怕又兴奋,还有人跟着在起哄:&ldo;神婆张也斗不过了,神婆张也害怕了。&rdo;那神婆张扭过头来,嘴里骂骂咧咧的,却又无能为力。
忽然人群中又是一片骚动,只听人们纷纷说:&ldo;石先生来了,快,让开路。&rdo;围观的人群中自动分出一条路,石先生从中走了出来。
石先生是位清瘦俊朗的中年男人,四肢修长,腰板挺直,一身白衫,与周边的村民们相比,身上竟有几分的贵气。那疯了的聪儿娘,看到石先生的气势,竟也似有几分退缩。石先生厉声问:&ldo;你是谁?&rdo;那疯女人嘴里呜里呜噜的叨唠了一句话,众人都听不大清楚,只知道这声音,也不像往日的疯儿娘。石先生又厉声问了几遍,才听清那疯女人说的竟是:&ldo;我跟着这个人,只是想尝一尝中秋的月饼。&rdo;
众人这才想到,原来,再过两天,就是中秋佳节了。
石先生细想了一下,回头问聪儿爹:&ldo;昨日,你都遇到了什么,可做了什么犯忌讳的事情?&rdo;聪儿爹好像也想起来了什么,说:&ldo;昨日我外出有事,回来时,已是半夜,我急着回家,未曾点烟,唉,聪儿也是着急,我叫门未及三声,就开了门。谁想,一觉醒来,聪儿娘就已是这副样子。&rdo;
原来,这玉罗庄虽然隐于山林之中,免掉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却由于处于幽僻之地,常发生一些不可言说之事。由此,玉罗庄的村人出于防范需要,不知从哪个年代起,养成了些约定俗成的习惯。
如村人凡是天擦黑后回家,不管多急,到家门口都不得立刻进门,而是在门口点起一袋旱烟,吸上几口再叫门。老人说,晚上回家,需要借着火,否则,脏东西易跟进家门。吸完几袋烟,还要叫门三声,屋里人方可开门。若是叫不满三声,屋里人便不许应答,更不许开门。据老人们说,大多精灵鬼怪,道行还不够,只能学人的声音叫一两声门,第三声便叫不出来了。因此,叫满了三声的,方是家里真的亲人回来了。
也偶然有些人,急着进家,忘了这些忌讳,还真是常发生一些奇事,而这些奇事又大多发生在家里的孩子身上。比如当晚,小孩子便睡不着了,一会儿说牛啊羊啊的什么全进家来了,一会儿又说谁谁谁进来了,而这些名字,大多是死去人的名儿。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请村东头的神婆来,抱着孩子念叨些听不懂的话,就可解决问题。
神婆解决不了的问题,村人才会去找石先生。石先生名唤石一生。谁也说不清石先生一家三口是何时来到村中。他不似个农人模样,反像个教书先生。其妻婉柔,更是温婉贤淑,像个大家闺秀。携有一子,现在年仅5岁,名唤石方。一家三口以采草药为生。日子过得虽不富有,粗茶淡饭,却也其乐无穷。
石家小院中有一棵老枣树。闲来,石先生会拿着一本古书,在枣树下边走边吟诵古诗或者古文。而小小的石方,此时也像个小大人般背着手,跟在爹的身后,摇头晃脑的随爹一起念,惹得村中一些孩子也常跑来听石家父子念书,其中聪儿以及张大虎家的女儿小柳,是最常来石家的,与石方年龄相仿,关系也最为亲近。傍晚,石一生还常倚在柴门外吹笛子,村人虽然不通音律,却也觉得那笛声闻之如清泉流水。每到此时,石氏也是在院中或做针线活,或轻拍着微微打鼾的石方,听着先生的笛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常让村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