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看阳明脸色,不似在开玩笑,徐爱只得硬着头皮开始背:&ldo;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rdo;
&ldo;s!&rdo;
徐爱:&ldo;什么?&rdo;
王阳明:&ldo;你读错了。&rdo;
徐爱愕然:错了?ipossible,《大学》我至少看过十种版本,除非所有的版本都错了!
王阳明知他不信,道:&ldo;你是错了,但错不在你,而在程颐、朱熹。&rdo;
113
徐爱:&ldo;朱子错了?&rdo;
王阳明:&ldo;原句当是&lso;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rso;,是&lso;亲民&rso;,不是&lso;新民&rso;。程颐将&lso;亲&rso;改为&lso;新&rso;,曲解了曾子的意思,朱熹沿袭了程颐的错误,将后人引入歧途。以后读书当以旧本为正,不必尽信朱熹之言。&rdo;
徐爱不服,与阳明理论。
阳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番耐心解释,徐爱信了。
徐同学顿感五雷轰顶,只觉纯良的内心被万恶的教育体制深深地欺骗了。想想也是,作为一名三好学生,一直对朱子之言深信不疑,老师此番的一通解释彻底颠覆了他以往的价值观,这太可怕了。
两种解释,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究竟谁对?
其实,曾参两千年前到底说的什么谁也不知道,搞不好人说这话的时候凑巧打了个嗝,&ldo;新&rdo;字就被做笔记的弟子记成了&ldo;亲&rdo;。
问题的关键是,王阳明为什么要翻案?还拿四书之首《大学》来开刀?
对比一下两种翻译。
朱熹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方法是弃旧图新。
阳明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造福百姓。
仔细品品不难发现,按照朱熹的解释,明德是本,是致知;新民是末,是格物。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成目的的方法,与他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论一脉相承。
而按照王阳明的解释,明德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德,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
于是有人要抗议了:难道王阳明就不是借《大学》之酒杯,浇自己家的花园?
第一,我说过,曾参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第二,看效果。
朱熹版《大学》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修己而后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