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东京汴梁城,赵光义乐得嘴成了瓢,不容易,下令:论功行赏。
赏了这个赏那个,赏到王继恩,有分歧了。
前面说过,宋代之初,宦官是很受歧视的,这就是为什么单单王继恩受赏之时,出问题的原因。
有大臣说,王继恩大功,该重赏。
赵光义就问:怎么赏才算重赏?
那人说:封为宣徽使。
赵光义想都不想便答:不可。
为什么不可?宣徽使,乃宦官大头目之一,掌宦官名录、祭祀供物等等等等,人脉甚广,王继恩领兵,本就牵扯到军务,若再立他为大头目,太不安全,所以一票否决。
那人见皇帝不答应,也不知受了多少贿赂,竟一再坚持,太宗大怒,说我赵光义,也是读过书的!前代是怎么回事,我是知道地,所以不能给领兵宦官参政的一切可能,换个官封他,再有谁啰嗦,机枪突突之!
皇帝怒了,这可不好玩,胜利的喜悦也没了,大家一商议,那就换个官吧,换什么呢?
宣政使。
宣政使,是元朝的官职,管全国的和尚以及西藏地区,怎么北宋初便有?
对了,此官就是赵光义所创,但直到元朝,才给它定了职责,那么王继恩很光荣的成为此官职第一人,他的职责是什么呢?
安慰奖,什么也没有,井冈山的驴子,功劳再大也是个驴包,还是宦官。
可见宋初对阉人限制之严。
当然,光义兄也不是毫无情义,后来还是追了个顺州防御使的衔给了,权力相当于顺州部队总司令,其实也是虚的。
说来说去,这老兄什么也没捞到,消息传到成都,老小子可就怒了。
怒了归怒了,可不敢造次,阉人地位低下,你打着皇王圣旨的旗号,自然大家都随你,你要是自立为王,估计效果就跟当年的钟会一般,所以老王以另一种态度来表示不满‐‐恣意行乐,他是每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军务政务一概不管,吃饱喝足,就下棋,下属爱干嘛干嘛,抢男霸女劫银行,随他便。
部队这么个管法,没个不乱,很快,这群中央军都成了老爷兵,对敌人,秋叶般的畏缩,对百姓,夏阳般的火爆,斗志不再。
汉朝有谚曰:发如韭,割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足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王继恩纵兵扰民,川人益怒,刚安定一点的局面,毁掉了,李顺的残余军队再次起事,推好汉张余为帅,一时间金鼓大作,顿成燎原之势,王继恩看到局面颓坏,可就着了急,跟头把式的又去平乱,这次可不比上次,上次大军初入蜀中,斗志昂扬,今番个个膘肥体满,如肥猪窜山,战斗力大减,怎么打也打不赢,老王急得喷火,就把各路将领做了分工,采取目标量化的管理方式,要他们出成绩,可业务能力下降,你逼他也没用,逼来逼去的,竟还逼反了一路,杀了主将,投奔张余去了,老王急得上火,王老吉也止不住,关键时刻,赵光义帮了大忙。
四川的风吹草动,丝毫没离开过宋太宗的眼睛,这位二世祖对宦官其实并不很放心,他一听说王阉人整天胡吃海喝,便知道要出事,果不其然,连军人也反了,他本想将造反军人的家属一个不留全部杀光,但经过商议,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出台了。
他派人去四川,对所有造反的军人传了两个口信:
1、你们的家属都很好;
2、朝廷认为,你们无罪。
家属没死,便没了血海深仇,既然无罪,又何必造反?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逻辑,那年月的人可没有乌托邦式的向往,为了某个理想可以舍身断头,所以,哗变的军人们全部投降。
这次是赵皇帝帮助阉人度过了难关,但是,凡事最好不要让领导亲力亲为,否则即便成功处理,也会降低自己的印象分,以至于后来又有人说王继恩功劳大,应升官,却被赵光义打了板子刺了面,发配到海南岛保家卫国去了。
很显然,王继恩属于那类吃一百个豆不嫌腥的人,回来后仍旧居功自傲,好在太宗老了,未予计较。太宗死后,真宗即位,很快便下旨告诉他:你去做右监门卫将军吧。
监门卫将军这个职位,唐高力士、杨思勖等都做过,掌管禁军,实在是威风得紧,可惜到了宋朝,此乃虚衔一枚,只是好听罢了,王继恩耷拉着耳朵去上任,旋即被贬,流放寻州,去免费感受一下南方风土人情。
广西的水土养人得很,这双手沾满川人鲜血的老阉去了就不想回,连冻带饿的死在贬所,不知到了阴府要遭多少冤魂纠缠。
宋初的情况就是这样,无论有何功劳,只要是做老公的,便要老老实实当个受气二房,这都要感谢那些唐代阉人,一口气敲了一百多年警钟,令宋代帝王心惊肉跳,严加防范。
下面说说狸猫换太子是怎么回事。
大宋朝真宗年间,那真是君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私处处同,唯有那恶毒的宠妃刘氏心怀不善,暗中加害了李宸妃,令宦官陈林偷走太子,换上个剥了皮的大狸猫,皇帝惊恐,误认为李宸妃生下怪物,将其打入冷宫,幸亏后来包青天审案,明断是非,为李宸妃雪冤,为四帝仁宗找到生母,实乃大快人心也。
对不起,以上全是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