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都是分开两桌,男女分坐。
男桌是纪父,纪家三兄弟和石靖琛,还多一个纪大哥,六岁的大儿子,大青。
女桌上便是纪母带着两个儿媳妇和四个孙辈。
纪大哥家的八岁的大女儿,大红;三岁的二儿子,三青;
纪二哥家的三岁半的儿子,二青;一岁多点的女儿,二红。
这起名方式一看就是纪父的风格。
像纪大哥,便叫大林,二哥,便是二林。
纪修然如果不是因为读书的时候,先生给改了名,现在应该还是叫纪小林。
好在,当时上私塾的时候,先生给改成了纪钧,及冠的时候,现在的先生又取字修然。
不然,纪修然便用不了自己的本名了。说来都是缘分吧。
说起来,石靖琛的名字也是私塾里的先生取的呢。
当初纪修然去上私塾,要走十里地,路途遥远,纪家人不放心,便那个石靖琛跟着去照顾。
当时无心苛待孩子,便咬牙多交了一份束脩。
使得二人可以一同读书。
不然,石靖琛怎么会如此感念纪家人。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但出钱供自己读书,总是不灭的事实。
说起来,石靖琛当时表现出来的读书天赋要比原主还好。
可惜后来老先生身体欠佳,不能继续任教。
纪家人不想耽误孩子,便想送他们去县里。
石靖琛了解家里的难处,主动提出休学。
再后来,便是原主一系列的转变,再之后便是纪修然穿越过来,一切才又有了转变。
后来纪父受到纪修然名字的启发,觉得几个孙辈的名字太不讲究。
便每个人又给取了个大名,大青,名纪青云;二青,名纪青风;三青,名纪青雨;大红,名纪红苑;二红,名纪红英。
……
晚饭时候,正房饭桌旁。
纪父上座,纪大哥紧邻纪父,坐在左侧第一位,旁边是纪二哥。
石靖琛紧邻纪父,坐在右侧,旁边是纪修然,大青坐在末席。
本来石靖琛了纪二哥的位置应该换一下,但考虑到要照应纪修然。
座位便这样安排了。
反正都是自家人,没那么多讲究。
纪修然坐定,便忍不住抬眼打量家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