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郑芝龙吞并了李旦的一批财产,令其损失惨重,数月之后,李旦便病逝于日本。同年颜思齐因染风寒病逝于台湾。郑芝龙把握时机,将两者势力并为一体,趁势崛起,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不可忽视的一支海上武装力量。
郑芝龙的船只大多是从事远洋贸易的大型“洋船”,“洋船”指的是从事远洋贸易的帆船,这种船只制造精良,体形硕大。他的战船多是乌尾船和鸟船。其中乌尾船体型最大,可承载三四百人,是一种大型的桨帆船,属于广船的一种。长10丈,阔3丈有余,板厚7寸。造船材料用铁栗等木,皆广中所产,价值繁重。
郑芝龙的一艘战船,造价是福建水师的三四倍,碰撞之下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拥有这样一支强劲的水师,郑芝龙自信能够在和施琅海战中大获全胜,从崇祯年间开始,他就在福建沿海为所欲为。
澎湖就是他的据点,在这里可以突袭到厦门,而福建内陆上的郑家势力,正在往东番岛撤离。
景祐二年九月中旬,福建的天气还是有些炎热,施琅没有等到两支水师来援,率先启程前往澎湖。
厦门誓师的福建水师,在主舰上的施琅雄心壮志,望着自己的提督的福建水师,想到侯玄演的信任,心中涌出一阵豪情。
“催促战船,加速前进,今夜天黑之前,拿下澎湖。”施琅扬声说道。
旁边的水师将领脸色带忧,澎湖那这么容易拿下,势必是一场恶战。
出海之后,行到清水洋,福建水师突然遭遇台风,风云翻滚,恶浪滔天。任凭施琅航海经验丰富,依此时的战船水平,根本无法抵御那样的狂风巨浪。
施琅一捶桅杆,只好下令返航,令旗挥动福建水师第一次伐郑之行就这样无疾而终。
回到福州之后,朝中的侯玄演和兵部尚书姜建勋商议一番,一致认为是否绕过澎湖直取东番岛才是好主意。
命令传到福州,施琅奋笔疾书,写下洋洋洒洒万字奏章。陈述东番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是其外围防御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东番岛不攻自破。
侯玄演深夜召集几个曾在福建为官的大员,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各执一词。
最终侯玄演拍板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施琅竟然执意先取澎湖,自己就不微操了。二战时苏德战场的例子告诉侯玄演,哪边的最高统帅插足战争的指挥,自己这一方势必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后来的蒋中正,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侯玄演对海战一无所知,他唯一一次在登莱出海,还有些晕海。那是对无尽的蓝色最深的恐惧,因为任凭你权势滔天,在海上的天威面前,也将无能为力,化身为最渺小的存在。
得到了侯玄演放权的施琅,更加坚定了报效朝廷的心思,九月下旬日本来的援兵及时赶到,松江、登莱、福建三大水师联手,再一次誓师出海。
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余艘、水兵四万余人、五百余艘中小战船,从福建东山岛扬帆启程,进逼澎湖。
二天后,施琅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盘二岛,扫清了外围。
四天之后,施琅亲率六十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登莱水师提督王行率领由五十只战船组成东线攻击部队,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松江姚一耀率领七十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进行佯攻登陆,牵制西面的郑军。此外,剩余战船作为预备队,随主攻部队跟进。
郑家和施琅都知道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战,于是一交手便展开了厮杀,激战历时七昼夜。
南海波浪滔天,炮声不断,血流染红了这片海面。
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采取“五点梅花阵”战术,即用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顿时,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飞舞,大明水师越战越勇,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两百艘,歼灭其精锐。
郑芝龙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带少数部下逃回东番岛。
消息传到金陵,侯玄演欣喜若狂,在王府设席大宴群臣。
第408章血统最纯正的海贼
水师五年的蛰伏,终于换来了对郑家的大胜,没有人比侯玄演更了解这其中的曲折。
普通百姓只知道水师一出手,郑家不堪一击,浑然不曾想过朝廷这么多年的隐忍退让、积蓄力量。
郑氏一族被赶到了东番岛,他们的水师主力虽被击溃,但是几个首脑尚存。若不及时占领东番,彻底剿除这些人,早晚还会死灰复燃。
侯玄演提笔写了两句诗,送给施琅和三家水师: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施琅自然没有多余的妇人之仁,事实上郑成功现在还没有杀他全家,他对郑氏没有仇恨,但是施琅深知,郑家对自己的仇恨比天还高。
当初福州还有机会守住,郑芝龙回师之后,守住区区福建不成问题。可惜他所托非人,被施琅开城投降,郑家彻底失去了和侯玄演抗衡的力量。
三家水师浩浩荡荡,从澎湖开往东番岛,施琅考虑到东番岛是一座巨岛,岛上遍布高山,若是郑家铁了心负隅顽抗,很难彻底平定岛上的残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