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列科娃不知我究竟怎么了,但看我语气激烈,神情冲动,只好依照我的话施展出她的感知能力。陈明达这时候昏迷不醒,而且24小时之内都未必再醒。要不是金列科娃恰好这时候到了香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金列科娃闭上眼睛,神情肃穆。护士们见我们这几个人神头鬼脸,也抑制不住好奇。我则全神贯注地盯着金列科娃的嘴唇,生怕她说出&ldo;感知不到&rdo;之类的字句来。她感知的时间相当短,最多不过一分钟。但这一分钟于我却如10年。终于只见金列科娃的脸上现出奇特的表情,缓缓启唇,吐出两个字:&ldo;营口!&rdo;
当晚8时左右,香港国际机场。
我们赶到机场之时,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由香港飞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空客正在检票登机。这是当天去沈阳最晚的一架客机,如果不能及时赶上,我们就要在香港滞留超过12小时,或者过关去深圳宝安机场搭乘就近的客机。无论哪样,对于生命垂危的陈明达来说都是噩耗。但我们这一行人登机的时候,却也遇上了不小的阻碍。金列科娃和阿奎斯倒没什么,他们有备而来,证件齐全。麻烦的是我和陈明达。陈明达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属于严禁搭乘客机的人员,而我手里捧着的这个钛合金骨灰盒,也过不了机场安检。香港国际机场的安检设备比较新,一般而言至少能穿透4厘米左右的钢板,探测到里边。我捧着的这个超大号骨灰盒在设备之下则是毫无反应。眼看飞机即将起飞,我们情急之下,只好表露身份,并且将陈明达和陈老爷子的故事概略说了一遍。
机场和机组的工作人员也很动容,但是坚持说:&ldo;实在对不起,冯先生,我们不能违反规定。而且您说这个是陈老先生的骨灰盒,我们也缺乏证据。要不这样吧,只要您能将它打开,由我们机场和机组人员验证,我们就可以相信冯先生所说是真的,特事特办,允许各位飞往沈阳。&rdo;
我听了这话,只有苦笑。这骨灰盒的密码,就是陈明达安然无恙,他自己也不知道。何况我们这些外人。就算金列科娃有感知能力,也没有办法弄清密码。我只好再向工作人员恳求。工作人员摇头道:&ldo;对不起先生,我们已经是最大限度的通融了。飞机现在已经延时起飞了。如果15分钟之内你们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那么我们也无能为力了。&rdo;
我不禁长叹,心想陈明达就这般命苦!辗转万里终于来到祖国的土地上,却始终没命回到家乡。总共还有15分钟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内不能解开密码,只好任凭事态发展了。明明知道毫无作用,也只能死马做活马医。我凝视着密码锁犹豫了许久,才缓缓按下第一组数据。那是我唯一能记住和陈明达有关的数字,他的生日,结果毫无声息。
这个密码让这件事的难度增加了不少,我们在这里耽误一秒钟,就是浪费一秒钟。我们深知像这种必然出于特别订制的密码装置,解锁的次数多半都是有限制的。超过次数,就会启动自毁装置!尽管在一个骨灰盒内安装自毁装置颇为蹊跷,但自从我见到这个骨灰盒起,蹊跷的事又岂止一件两件?所以我们面面相觑,半天不敢再做第二次尝试。
突然之间,金列科娃走上前去,伸手在密码锁上按下一排密码。我素知她行事稳重,若无较大把握,绝不会贸然出手。站在她身后,只见她按下的一组数字是:19431203。
我立即就明白了这组密码的含义。那是常德保卫战血战到最后,常德城陷落的日子!陈老先生此后数十年中都珍藏着当年血战负伤时的记录。他嘴里虽然不说,心里对那场凄绝生死的血战有着怎样的记忆。霎时之间,我似乎已经听到密码机械装置开启的声音。
然而5秒钟过去了,10秒钟过去了,盒子始终没有打开。
我的呼吸不自觉地停滞了,金列科娃也懊恼地摇了摇头。阿奎斯不懂汉语,见我们两人神情沮丧,自然也一起沮丧。机组的机长摇头道:&ldo;实在对不起,不能再等了。对各位我们只能说声抱歉,对不起!&rdo;
我们也只能认命,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尽力了,总不能武力威胁机长强行登机。我和金列科娃彼此对望一眼,都是难掩消沉。我低声道:&ldo;明达,是我对不起你!&rdo;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见几个人匆匆地跑了过来,跑动非常迅速,在机场里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动作和气质,一看就知道是训练有素的军人。这些人径直向我们跑过来。为首的一个人说道:&ldo;冯先生,我们受命来协助你的工作,请尽快登机!&rdo;
还不容机场工作人员有任何反应。他身后的那几个人立即分散开,分别和机场、机组人员谈了几句,各自亮出一本证件给对方看了看,那证件只有巴掌大,握在手掌心里,我只能看到封皮是蓝色的。但就是这么一亮证件,几句话,机场机组的态度就立即变了。那个为首的人帮着我们一起把陈明达的病床推过检查口,他身后的一个人跟着我们,另几个人只是留在机场,遥遥向我们敬礼。
一直到登机,都没有任何阻碍。飞机上还特意把几个空余的头等舱位安排给了我们。我们一安顿好,飞机就立刻起飞了。陈明达的这张病床还是从伊丽莎白医院借来的,看来也没机会再还了。
我们接连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候终于可以稍事放松。因为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次数过多,整个胸膛都有些发闷。淡定之后观察起帮助我们的那个人来,只觉得他非常面熟,却总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