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大明王朝之谜在线阅读 > 第49章(第1页)

第49章(第1页)

徐光启像

第一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耶稣会士柏应理,他在1678年撰写的《徐光启行略》中曾经对徐光启的信教作了这样的记载:&ldo;庚子,再入南都,知利玛窦来自太西,传天主正教。因往候,略闻其旨,归来得一梦,见一圆堂中,设有三台,一有像,二无像,既醒,不知何解,大以为异,癸卯,又至南都……拜天主教,罗子谓天主三位一体,兹则第二位降生为人像。公忽忆前梦,始惊疑……即志愿受教。&rdo;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是我国科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科学译著

这也就是说,徐光启的信教是首先在梦中得到了启示。而且据说在他信教后还好事不断:他刚刚&ldo;领洗归家&rdo;,就得了一个孙子;父亲去世后,徐光启在外守灵,恰逢大雨,庐舍淹没,可是他却安然无恙,这也是&ldo;天主默佑&rdo;。而且由于他信奉天主,因此死后还得以升天,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夫人吴氏也沾了光,与他一起升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当时传教士们的记载中还能找出很多类似的文字。

但是,另外有学者却持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1963年出版的《徐光启集》是迄今为止搜罗最丰富的徐光启著作结集,但是,其中却没有一篇宗教信仰的专文,惟一内容涉及宗教的一篇是列入&ldo;杂疏&rdo;类的《辩学章疏》,除此之外,所有徐光启曾经写过的与天主教有关的文字全部没有收入。对此,编者的看法是,那些谈论天主教的文章全是传教士伪托,毫无价值,当时他们只不过为了&ldo;利用徐光启的科学名誉和政治地位来宣传天主教&rdo;。可见,这两种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最近又有学者指出,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之处。前一种说法确实反映了当时的传教士想利用徐光启的名声进行自我宣传的意图,实际上徐光启的思想境界绝对不可能低到像柏应理所说的那样,相信托梦、送子和信教后能够坐享天堂荣华富贵之类的神话;而后者则又矫枉过正,历史地看,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徐光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一事实。

那么,徐光启信教的目的到底何在呢?徐光启本人对它的概括是:&ldo;补儒易佛&rdo;。他在《辨学章疏》中也曾经指出:&ldo;诸陪臣(指传教士)所传事天之学,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rdo;从他大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徐光启一向以所谓唐虞盛世为自己的理想,推崇孔孟之道。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他,他的理想社会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尽目所及,多是丑恶与无耻,这和他追求的正好南辕北辙。

因此,徐光启并不是一个任凭天主教摆布的一般教友,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如何改变现实,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就在这时候,他接触到了天主教,他以为新传来的事天之学,可以改变现状,实现他的理想,因而,他提出了&ldo;补儒易佛&rdo;的口号,也就是说,要给孔孟之道补充新的血液。因此,徐光启信教不是沉溺于追逐天堂的荣华富贵和死后的灵魂永生,而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宗教信仰(其中包括一定的宗教礼仪),可以在中国出现一个超越唐虞三代的理想社会。

徐光启墓

所以,作为天主教徒的徐光启非常积极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他看来这也是实现他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传教士所传播的学问&ldo;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而余乃亟传其小者&rdo;(刻《几何原本》序),他还认为&ldo;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结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rdo;(《泰西水法》序)。因此,徐光启科学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他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弃家出游顾炎武北上之谜

&ldo;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rdo;这是清初大儒顾炎武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写下的诗句,诗中以精卫为喻,将他抗清复明、立志复国的决心表露无遗。就是这样一个拒不与清合作的顾炎武,却在1657年过江北上,在此后的25年的漫长岁月中,顾炎武都是在北方度过的。顾炎武为什么要去北方?他在这25年间究竟干了些什么?离开富庶繁华的江南、离开自己的亲人,在北方的苦寒之地度过余生,如此反常的举动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

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年轻时,顾炎武便参加了明末最大的政治学术团体复社,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ldo;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do;便是他的名言。1645年,清军南下江南,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顾炎武与好友归庄在昆山举起义军,组织、领导了昆山的抗清斗争。起义失败以后,顾炎武的嗣母王氏绝食十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ldo;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rdo;。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成就颇广,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在清初学术界居重要地位,因此清政府多次想请他当官,但都遭到了顾炎武的严词拒绝,终身拒不仕清。顾炎武不与清政权合作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他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兄弟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意。后来徐乾学兄弟在江南替他买田置地,多次请他回故乡养老,顾炎武始终不肯南归。顾炎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后人的景仰,尤其在辛亥革命时期,顾炎武更是受到高度评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