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叫《天工开物》呢?天工开物四个字,在古今汉语里均为比较常用的字。对这四个字,可以说人人会读,个个会写,但是要真正弄清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却又谈何容易!到目前为止,关于天工开物四个字的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种以著名学者丁文江、潘吉星为代表,他们认为:&ldo;天工&rdo;是天工和人工的缩语,&ldo;天工开物&rdo;应读成&ldo;天‐‐工‐‐开‐‐物&rdo;。丁文江说:&ldo;是书也,以《天工开物卷》名,盖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lso;天工&rso;者,兼人与天言之耳。&rdo;潘吉星则说:&ldo;&lso;天&rso;指的是自然界,&lso;工&rso;是人的技巧,&lso;开&rso;就是开发,&lso;物&rso;是有用之物或物质财富。综合起来,&lso;天工开物&rso;就是&lso;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rso;。&rdo;
《天工开物》书影
还有一种意见以日本学者薮内清为代表。他认为,&ldo;天工&rdo;是指自然力,&ldo;开物&rdo;是指人工开发,&ldo;天工开物&rdo;应读成&ldo;天工‐‐开物&rdo;。,他在日文译注本的《解说》中写道:&ldo;天工意味着是对人工而言的自然力,利用这种自然力的人工就是开物。&rdo;&ldo;天工是根本,顺应天工制造出来的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则存在着人的技术。《天工开物》这个书名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rdo;
最近,还有一些学者则根据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他们更为具体的看法。他们认为,&ldo;天工&rdo;一词出自《尚书&iddot;皋陶谟》:&ldo;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rdo;这里的&ldo;天工&rdo;,《汉书&iddot;律历志》写作&ldo;天功&rdo;,显然与&ldo;人工&rdo;相对,意为大自然造化万物的能力。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说:&ldo;不要虚设百官,大自然造化万物之事,人应当代替它来完成。&rdo;&ldo;开物&rdo;一词则出自《易&iddot;系辞上》:&ldo;子曰:&lso;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rso;&rdo;,这里的&ldo;开物&rdo;,意为揭开事物的真相或奥秘。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说:&ldo;孔子说:&lso;《易》这部著作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用来揭示事物的真相,确定行事的办法,传授天下事物道理的。它的作用无非就是这些罢了。&rso;&rdo;,作者宋应星创造性地借用典故,把《尚书&iddot;皋陶漠》中的&ldo;天工&rdo;和《易&iddot;系辞上》中的&ldo;开物&rdo;,巧妙地复合成&ldo;天工开物&rdo;四字,来命名自己所撰写的这部专门讲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其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说,本书记载的是人们代替大自然创造万物的奥秘,也就是总结人们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以上各种说法,虽然各执一词,但由于都考虑到了自然和人这两种因素对创造万物的作用,因此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难说孰是孰非。
《天工开物》书影
《天工开物》在明崇祯十年撰成后,当年即由宋应星的好友涂伯聚付梓刊行,为初刻本。清初杨素卿又据此翻刻过一次,此即杨刻本。但由于宋应星本人有反清思想,其兄又殉明自尽,因此在清朝这本书一度遭到厄运,使得这样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卓越著作,在有清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了《物理小识》、《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寥寥数种书有所摘录或引用外,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
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在说到冶炼铜矿时,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此人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便到北京各个大图书馆去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好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压根儿就不曾有过它一样。后来他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里见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又到日本图书馆去查阅,竟然发现这本书还有英、俄、德、日、法等国的翻译本,而且法国还有全译本。据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着这本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将它深藏于皇帝文库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唯独中国不存这本书。后来他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的明朝最初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广为印行,《天工开物》才在中国重见天日。
宋应星纪念馆
《天工开物》的命运非常深刻地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根本不注意对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视科学技术为&ldo;雕虫小技&rdo;或&ldo;奇技淫巧&rdo;,所以到了近代,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的落后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断桥情深白蛇娘子演变之谜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凄美哀怨,感天动地,在中国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然而白蛇传说不是一个作家的个人作品,而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由民间艺人、文人不断加以增改,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艺术形象。那么,白娘子的原型是怎样的?她又是如何经过几代人的塑造,从而演变成一个聪慧善良、大胆追求爱情的姑娘形象的呢?
白娘子是位美丽的姑娘,她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中国民间的理想,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神话形象。近年来,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和考证发现,白娘子的艺术原型很可能是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中的女妖&ldo;白蛇娘子&rdo;和&ldo;青服老女&rdo;。经过小说《李黄》的传播,白蛇娘子的故事已经为一部分读者所了解。到了南宋,出现了平话本《西湖三塔记》,该书讲述的是白娘子和奚宣赞的爱情故事。不过在这两个故事中,白娘子都是凶恶的妖精,专取活人的心肝下酒,而且不断用新人换旧人。《西湖三塔记》中还出现了法海镇白娘子于湖内石塔下的情节。在这里,法海倒是降妖除魔的圣人了。神话传说就是让人不可思议,艺术原型经过千百年民众的流传,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还真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