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好嘛!这回我心头的石头能放下了。&rdo;将军的脸上露出笑意。
&ldo;可万一炉子爆炸怎么办?&rdo;试验时,有人担心地问将军。将军摆摆手:&ldo;爆炸没关系,既然是科学试验,哪有一帆风顺的?要允许失败,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当然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这样吧,你们以后试验时,叫上我。&rdo;
别别,还是我自己去吧!张英朝将军做了个阿弥陀佛的手势,顶着大风走向井场。只见他来到新设计的热炉前,撅着屁股,像獾子刨洞似的头埋在地里,给炉子点火。
&ldo;张教授,你这方法不行,我们天天都像你这样点火,过不了两天就得让老婆孩子从家里赶出来!&rdo;工人们站在一旁笑话年轻的教授。
张英感到莫名其妙:&ldo;怎么呢?&rdo;
工人们说:&ldo;你这个设计不科学。&rdo;
年轻教授生气地:&ldo;我设计不科学,那你们自己设计呀!&rdo;
将军见年轻的教授气呼呼地回到设计室,便让食堂端来一碗玉米糊粥和两个菜团子。一边请他吃,一边说:小张教授,我看你自己去实践一次,根据一个工人管理一条管线上的二十多个加热炉,统统点一次,看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事。
年轻教授一愣,抬头看看将军,点点头,立即起身要走。
别忙,先把这吃了。将军指指桌上的粥和野菜团子。年轻教授很感激地看了一眼将军,随即狼吞虎咽起来。
一个上午过去,张英从油井上回到机关。他低着头,就是不敢抬头见人。将军看到了,笑眯眯地走到他身边,想笑又没笑出来:年轻教授满脸油污,两条眉毛烧掉了一条半。&ldo;怎么样,看来这个加热炉真得改一下嘞!你想一想,采油工天天要点火,这眉毛头发要都全烧光了,他们可都是年轻小伙子,你还让不让他们找对象、跟媳妇亲热了?&rdo;将军的话把年轻教授逗乐了。
&ldo;我马上重新设计。&rdo;张英抱起一堆图纸,精神抖擞地进了设计室。
趁着年轻教授进行设计改进时,将军走进了另一位教授的房间。秦同洛,人高马大,不像个教书匠,倒像个搬运工。可惜他太瘦了,瘦得如一根柴火棍儿。&ldo;你怎么啦?饿的还是有病了?&rdo;将军好不怜悯。
秦教授不好意思地双手提了提快落下的裤腰带,说:我饭量大,定的口粮吃不饱。
那你一天能吃多少?
够饱,得五斤左右吧。教授说完自己先不好意思地笑了。
将军也笑了:五斤?!好,五斤就五斤。
几天后,大肚子教授秦同洛一天五斤口粮就这么在会战全线传开了。说是余部长、康副部长特批的。一起特批可以放开肚子吃饱饭的还有张英等几个知识分子。
攻克集输流程战斗中,又一个年轻技术人员进入了将军的视野:他姓冯名家潮。单薄瘦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工作中被人称为&ldo;拼命三郎&rdo;。将军非常欣赏他,才二十多岁的石油学院毕业生,却是从玉门来的&ldo;老石油&rdo;了,业务上相当有一套。技术座谈会上,他提出一个&ldo;挂灯笼&rdo;的集油流程方案,引起将军和康世恩的格外兴趣。所谓&ldo;挂灯笼&rdo;方案,就是沿井排铺设一条集油管线,再把油井一口一口地串联起来,各油井出来的油在井场加热计量之后,通过这条管线输到输油站。
小伙子聪明,有智慧!余秋里和康世恩对此频频叫绝。不过还是有些关键性技术让将军心存顾虑,于是请康世恩代为询问冯家潮。
&ldo;你这个办法不用蒸汽伴热管保温,而是利用井口保温后的余温,能保证管线冻不了?&rdo;
&ldo;绝对冻不了。&rdo;
&ldo;要是冻了呢?&rdo;
&ldo;这……&rdo;
&ldo;这可是要害问题。如果管线冻了,你们可要削尖脑袋钻到管线里把油给我顶出去!&rdo;
将军忍不住笑康世恩够绝,逼得年轻人没退路。
&ldo;这、这实际上是用热量互相补充的办法嘛!&rdo;年轻人一时语塞后又辩解道,&ldo;一口井好比一杯水,一条管线好比是一桶水,把一杯热水和一桶热水同时拿到室外去,到底谁先冻住了呢?当然是杯中水。现在集油管线是一口口油井串起来的,几十口井的热量汇集到一条管线里,它自然不会冻的。&rdo;
有道理,看康世恩这&ldo;老狐狸&rdo;还有什么难题出来。将军在一边乐着看大专家和小专家对阵。
&ldo;理论上是可行的。&rdo;瞧康世恩厉害嘞!他这么说:&ldo;但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你们要反复计算论证。还有一个回压问题,你们考虑了没有?&rdo;
&ldo;老狐狸&rdo;到底厉害。他继续发难:&ldo;这十几口井串在一起,管内压力高,井口压力低,回压会不会把油井给憋死呢?&rdo;
将军为年轻人捏把汗:这可是致命的问题!
&ldo;不会!&rdo;年轻人大声回答,而且非常肯定,&ldo;举例:假如一个人能挑50斤的担子,你现在只让他挑20斤30斤,他会很轻松的,不会压倒的。回压也是同样道理,只要控制一个合理的压力,就不会影响油井生产。&rdo;
将军暗暗为年轻人叫好。
&ldo;我看不一定,要真被你们把油憋回去了,那我们辛辛苦苦采油干啥?&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