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张之洞简介 > 第150章(第1页)

第150章(第1页)

山长摸着满口白胡子,乐呵呵的,众士子也很快活。抚台的平易和他对山长的尊崇,更使士子们对这位名士出身的显宦增添了敬意。

张之洞起身,举起酒杯说:&ldo;今天,我借花献佛,请各位和我一起,祝我们的晋学春晖健康长寿,为我们三晋造就出更多的人才!&rdo;

&ldo;不敢,不敢!&rdo;老山长慌忙起身,对着张之洞连连摆手,&ldo;这杯酒老朽不敢喝!&rdo;

&ldo;我先喝为敬。&rdo;张之洞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满桌人都一饮而尽。老山长无奈,只得把杯中的酒喝了。

重新坐下后,老山长亲自为张之洞挟了一块牛肉,杨深秀也向杨锐劝菜。

酒好,菜好,气氛也好,张之洞心里很是高兴,他笑着对众人说!&lso;:&ldo;我在山西做了将近三年的巡抚,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回到了故乡。三晋百姓是我真正的父老乡亲。&rdo;

除了刚到太原时与葆庚说起过&ldo;洪洞人&rdo;的话外,张之洞再也没有对别人提过自己的祖籍在山西,官场士林都只知道抚台是生长在贵州的直隶南皮人。

见众人满脸疑惑,张之洞开心地说:&ldo;大家都不知道吧,我们南皮张家是明永乐年间迁到直隶的。&lso;要问故乡在何处,洪洞县外大槐树&rso;这句童谣,在我们张家也世世代代流传着,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四代了。&rdo;

&ldo;这么说来,张大人真的是我们山西人了!&rdo;士子们兴奋地交头接耳。

石山长摸着胡须慢慢地说:&ldo;明洪武、永乐两朝,山西频遭旱灾,逼得百姓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洪洞县土地少,人口稠密,加上灾情更重,故外出的人更多。当年县城东门外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得四五个人不能合抱,夏日里树荫足有一亩多地大。这棵槐树是洪洞县的标志。于是,离开洪洞县的人,都在城门外这棵老槐树下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对着它叩头洒泪,就算是向祖宗世代居住之地告别了。刚才张大人说的这句童谣,我在洪洞县志里见过。&rdo;

张之洞对山长说:&ldo;去年我去洪洞县,还特地去看了这株老槐树,它仍然枝繁叶茂,不知这株老槐树是不是明代的那株。&rdo;

老山长说:&ldo;洪洞县志上说洪武、永乐年间的那棵老槐树在正统八年老死了。过了几年,从根部又长出一棵小槐树来。这是老槐树的第二代。这棵槐树也长得很大,活了两百来年,顺治二年被雷劈死。第二年,根部同样又长出一棵槐树来。大人看到的就是这一棵,它已是第三代了。从顺治三年算起,到现在有二百四十年,也算得上一棵高龄老树了,据说只是比不上当年那棵老槐树的粗大。&rdo;

&ldo;唔,唔。&rdo;张之洞连连点头。

一直没有开口的杨锐插言:&ldo;看来,山西是从明朝时才开始变穷的。过去读唐诗,山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

比如斗酒学士王绩的诗:&lso;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rso;一幅多好的田园风光图。&rdo;

张之洞感慨地说:&ldo;叔峤说得不错。《全唐诗》中我们山西籍的诗人很多,诗也写得极有气魄,应该说山西这方水土是很能养育人的。大家都知道旗亭画壁的故事。故事中三个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其中两个便是我们山西人。王之涣的&lso;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so;,王昌龄的&lso;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rso;,真是千古绝唱,后世很少有人把诗做得这样雄健豪迈的!&rdo;

听了这段话后,杨深秀突然来了灵感:&ldo;刚才张大人说到我们山西人的诗,我有了一个主意。今天在座的除叔峤外,包括张大人在内,都是我们山西的才俊。今天为张大人荣升饯行,大家在一起饮酒谈诗,是一件难得的事。我提议,我们每一个在座的,除老山长外,都依刚才张大人所说的掌故,讲一个山西诗人的故事,然后再背一首这个诗人的代表作。讲得好,我们为他鼓掌,大家同饮一杯酒;讲不出的,罚他三杯冷水。&rdo;

杨锐不在其间,自然高兴,忙附和:&ldo;总教习这个主意极好,山长这么好的百年老酒,是要有这样的诗情才能和谐的,这比酒令要强多了。&rdo;

众士子既兴致甚高,又有点担心怕说不出来,脸上都红扑扑的,眼中闪烁着光彩。

张之洞懂得年轻士子的心态,知道他们都有好表现的欲望,便说:&ldo;大家都说一个,最后我来评论,取第一的我有奖赏。&rdo;

见抚台兴致如此高,山长和总教习都格外高兴。杨深秀说:&ldo;议是我提的,我理应第一个说。&rdo;

大家都专心致志听他的。

&ldo;我讲一个宋之问遇骆宾王的故事。&rdo;

骆宾王就是那个为李敬业起草讨武则天檄的人。这篇文章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却又让武则天称赞不已。其文之好,其才之高,可想而知。传说讨武之举失败后,骆宾王便不知去向了。宋之问怎么会遇到他呢?这事可真的奇了!

&ldo;宋之问是初唐的名诗人,他是我们山西汾州人,因触犯权贵而贬官江南。有一天,他游杭州灵隐寺,夜晚就宿在寺里。当夜月明如昼,四周山色极佳,引发了他的诗兴,脱口而出两句诗:&lso;鹫岭郁岧荛,龙宫隐寂寥。&rso;吟完这两句,下面便接不上来了。他在灵隐寺庭院里独自徘徊,苦苦思索,就是得不到更好的续诗。这时,有个老和尚提着一盏油灯过来,准备进大殿点长明灯。见宋之问老是吟着那两句诗,知道他是做不下去了,便走到他身边说,我帮你接下去吧!宋之问目光怀疑地盯着老和尚:你也会做诗?老和尚说,试试看吧!他对着油灯凝思片刻,说,你看这两句如何:&lso;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rso;宋之问听了大惊:这两句诗既切合灵隐寺的实景,又气势开阔宏大,比自己的那两句强多了。经老和尚的提示,宋之问很顺利地做成一首咏灵隐寺的好诗。第二天,他再去找点长明灯的老和尚,却找不到了。住持告诉他,昨夜的那个老和尚就是骆宾王,他一早就离开灵隐寺了。宋之问惊讶不已,心里默默感激骆宾王的慷慨相赠。&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