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路叫作陈仓故道,也叫散关故道,是秦岭最西侧的一条路(严格来说,祁山道在秦岭西侧,但不在秦岭范围内),北边是陈仓,也就是今天的宝鸡。它向南延伸至大散关,在宝鸡西南的大散岭上。陆游有诗“铁马秋风大散关”,说的就是这里。过了大散关,就是嘉陵江的东部源头。接下来的路,基本上随着嘉陵江的奔流前进,走凤县、两当县、徽县抵达略阳。到了略阳,再从广元入蜀。
之所以称其为“故道”,是因为嘉陵江在这里的起源水流,叫“故道水”,秦代在这里设县名故道,因此才得名。不过话说回来,秦代都管这里叫故道,可见这水得历史悠久到什么地步。
和这条路有关的最有名的典故,是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初刘邦封为汉中王,派人在褒斜道修筑栈道,同时悄悄派兵从这一条故道前进,绕到陈仓,从此冲出汉中的狭小地域,有了与项羽争霸的基础。这条路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跟其他几条道相比,故道虽然绕得有点远,但路况好走得多。所以从秦代开始,这就作为一条干道存在,设有大量驿站和栈道。到了前三国时期,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就是从故道杀进汉中。后来他退却之时,唯恐此道被蜀兵利用,又将其毁弃。
从曹魏的角度来说,秦岭五道里面,只有故道最容易通行。把故道堵塞,就关上了一半大门,北方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他们有点想多了。
诸葛亮从来没考虑过走故道。
在和平时期,故道是一条很方便的道路。但是对锐意北伐的诸葛亮来说,这条路宛如鸡肋一般。
诸葛亮的整个北伐,就两个战略目标:要么绕到陇西地区,徐图缓进;要么东出长安,闪电偷袭。故道北方出口是陈仓,恰好在陇西和长安的连接线正中间。
这是个非常尴尬的位置。陈仓向西,是陇山、秦岭之间的陈仓狭道,大军难以通行,无法对陇西产生什么军事压力,更无法阻挠关陇道的通行。陈仓向东,距离长安还有三百多里路,沿途都是军事重镇,且有渭水横贯其中。你从陈仓冒头,人家在长安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这意味着它既不能对陇西产生什么威胁,也够不着长安,任何一个目标都无法完成。
所以攻克陈仓对蜀军来说,不是胜利,而是一个大负担。
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走了一次故道,这就是整个北伐战争中最离奇的一战——二次北伐。
这次北伐充满了矛盾的气息。首先它发动的时间就异常诡异——公元228年的冬天,距离第一次北伐退兵相隔只有大半年。
蜀国国力贫弱,战争又是最消耗物资的行动。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攒一阵粮食,才敢动弹。而这时蜀汉新败,士气和后勤都处于最虚弱之时,又是最糟糕的冬季。种种迹象都表明,当下根本不是个好时机。
可诸葛亮不但发兵,而且还不走寻常路。他选择了故道进兵,直指陈仓。陈仓名字里带一个“仓”字,其实只是一个小要塞,根本没有多少积储。就算打下来,也解决不了蜀军的后勤问题。刚才也分析过了,从战略意义考虑,陈仓对蜀汉意义非常有限。
以乏粮孤军在冬天跨越秦岭去攻打一个鸡肋般的要塞,诸葛亮吃错药了?
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的敌人们,偏偏还就预料到了他的这一次举动。
只有疯子才能理解疯子,难道他们也吃错药了?
曹魏的大将军曹真在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就预言说诸葛亮在祁山吃了败仗,肯定得走故道,所以派了郝昭和王生守陈仓城,准备在门口堵死蜀军。事实证明,曹真真是料敌如神,不光算准了诸葛亮的出兵,而且还算准了他攻不下陈仓城。
诸葛亮抵达陈仓城之后,派了郝昭的老乡靳详去说降。郝昭明确表示,没戏。诸葛亮这会儿却仿佛忘了兵贵神速,居然派靳详又去劝降了一次,自然又遭拒绝。接下来双方在陈仓城演了二十多天的华丽大戏。诸葛亮用云梯,郝昭就放火箭;诸葛亮用冲车,郝昭就用石磨;诸葛亮玩井阑,郝昭就修重墙;诸葛亮挖地道,郝昭也挖,过程炫丽,声势浩大。持续了二十多天,陈仓城屹立不倒。
诸葛亮明知道费曜、张郃的援军在纷纷赶来,却似乎一点都不急,与其说在攻城,倒不如说在练兵。
更神的是张郃。
魏明帝听说诸葛亮又来了,赶紧召唤张郃过来,给了他三万兵马,包括虎贲、武卫两营精锐,赶去救援。出发之前,魏明帝忧心忡忡地说:“等将军赶到,陈仓早丢了吧?”没想到张郃一挥手:“陛下您放心。诸葛亮年初那次北……呃,是入寇,已经把几年的粮食储备折腾光了。这次他来,根本没多少粮食。我估计不用等到我抵达,他就撤了。”
结果正如张郃意料的那样,蜀汉在陈仓城下顿兵二十多天,未能前进一步。没等张郃赶到,诸葛亮粮食吃尽,很干脆地撤兵了。当然,他也不算白来,撤退时伏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
远在河南的张郃都知道蜀军粮食不够,诸葛亮自己会不清楚?
这场战争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场不情愿的演习。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张郃,似乎都拿着同一个剧本,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地演了一阵,匆匆退兵谢幕,显得颇有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