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录》第四集
南怀瑾先生讲述
承先启后,&ldo;承&rdo;字,要先继承得起来。那么假设你们的后代的青年,你们要到我们这个时候啊,白发苍苍了,后面问你,&ldo;《中庸》里头有三个&ldo;思&rdo;是什么意思啊?&ldo;左思右想啊!&ldo;神之格思&rdo;,这三个思、三个层次,他说鬼神,你要想到鬼神在你前面,你怎么样去体会,&ldo;格&rdo;就是到达,你要用思想去体会鬼神不可知的这一面,有没有上帝、有没有佛、有没有菩萨、有没有神仙、有没有鬼、有没有神、有没有魔等等问题,&ldo;格思&rdo;,你怎么样到达呢?
&ldo;不可度思&rdo;,他说你不能用普通的一般思想的习惯去想它的,用意识思想达不到的。
&ldo;矧可射思&rdo;,这个古文&ldo;矧&rdo;字,就是现在&ldo;何况&rdo;、&ldo;况且&rdo;,就是这个字。有时候你读到古文,一句话看到这个&ldo;矧&rdo;字,它就是代表&ldo;何况、况且&rdo;。他说你思想中、意识思想推测已经推测不到,&ldo;矧可射思&rdo;,什么叫&ldo;射&rdo;?猜猜的。所以有些人说,&ldo;有鬼没有鬼,有神没有神?&rdo;&ldo;没有!&rdo;&ldo;你凭什么知道?&rdo;&ldo;我猜想的。&rdo;这个猜想不行!这要讲实验的,不能猜想。射思,&ldo;射&rdo;就是猜想,乱猜叫做&ldo;射&rdo;。猜不行!要求实证。换句话说,这三个思&ldo;矧可射思&rdo;,那要实证。
这是宋朝的宋儒儒家程明道的话:&ldo;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rdo;这个一方面是文学境界,一方面他是在打坐得定以后、悟道以后,他晓得思想的这个功能,思想&ldo;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rdo;这个思想不是普通去乱想哦!乱想会想神经了。譬如禅宗讲参话头、佛家的修定,修定就是正思维,观想就是正思维,思到以后,&ldo;思入风云变态中&rdo;,思想会透过了物质世界,证入那个精神世界,然后控制了物质世界;思想的这个力量之大,唯心的力量之大,&ldo;思入风云变态中&rdo;。那是实际的境界,不是随便用文学的描述哦!没有这个实证的经验讲不出来呦!为什么他晓得思想有这样的情况、有这样的伟大,所谓&ldo;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rdo;呢?因为他已经到达了&ldo;格思&rdo;,思想的那个妙用到达了极度的最高峰,他有点摸到了、体会到了。所以啊,他说思想的、唯心的、心理的最高处,不是你可以猜想到;心理的最高处你抓到了,你生命精神面也把握住了;生命精神面把握住啊,跟鬼神两个通了。
所以管子(管仲,比孔子还早)讲:&ldo;思之思之,鬼神通之&rdo;。管子讲的哲学,也是管子的政治哲学,他所谓是大政治家,他有许多你看政治上连孔子都非常佩服他,一个大政治家,换句话说,他也是大哲学家,他晓得、早就知道了。那个时候什么佛啊、道啊还没有影子啊!管子说,&ldo;思之思之&rdo;,所以他处理国家大事一件事情,完全宁静了,用思想那个灵感想清楚了;他说不是完全靠自己力量哦!&ldo;思之思之,鬼神通之&rdo;,不可知的方面一股力量会启发了你,两个沟通,就是后来佛家所谓讲&ldo;自他不二&rdo;,自力与他力两种力量合拢来,构成了你的真智慧,处理人世间的事。
那么这是讲思的重要。所以研究哲学的人,对这个&ldo;思&rdo;,这里有三个思、有三个层次的不同,不要马虎地念过去。那么他的结论,何以知道有三个层次的不同呢?所以下面有:
&ldo;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rdo;三个字(&ldo;微之显&rdo;),&ldo;夫&rdo;这个夫也不是讲丈夫,什么大丈夫啊,这个&ldo;夫&rdo;字不相干。就是用白话就是&ldo;那么&rdo;,就是本省话&ldo;阿呢谁&rdo;,就是这个话;这个样子他说&ldo;微之显&rdo;,这个东西到了最高处,幽微,看不见的,微到你没有办法看见;听不到的;摸不着的,细微到没有办法你再去研究。但是你不要、一般人把它当成神秘得不得了,一点都不神秘:&ldo;微之显&rdo;,无处不在,处处皆在,在在处处都是;无所不在的,白天夜里到处都在,随时都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阻碍,也没有什么黑暗与光明的阻碍。他说这个东西,你看这三个字的照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就可以写大部的毕业论文拿博士学位了。&ldo;微之显&rdo;,那么你要说&ldo;微&rdo;嘛,把世界上古今中外那个高明的话都把它引用来,几十万、百八万字都有;然后再反过来说&ldo;显&rdo;的一面,找些证据,哪个人看到鬼了、哪个人吊死鬼了、狐狸鬼了,你尽量找‐‐但是这个还不是真的鬼;真的鬼在哪里?等你的感情思想错误了,你已经接触到了那股力量了,啊!非常明显!所以&ldo;微之显&rdo;。要怎么才能够说、只有一个字&ldo;诚&rdo;,诚是中庸的重心哦!诚是怎么样的?诚是中庸修养的方法,方法在哪里?在后半部,中庸上有专门讲这个东西,就是一个&ldo;诚&rdo;。&ldo;至诚之道可以前知,&rdo;这个诚同大学的&ldo;定&rdo;、同佛家的定、同其他宗教的至诚的礼拜都有密切的关联,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就代表了,没有那么多罗嗦;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把它丢掉了,宗教的形式都推开了,那是真的不要偶像,有一个偶像都不是了,就是彻底不要偶像了,但是他是彻底的、真正的至诚,诚的道理。那么&ldo;诚&rdo;(后面)再做解释。
换句话说,你乃至于说,家里随便拜拜也好,对人做事也好,&ldo;不诚无物&rdo;,有一句话,&ldo;不诚无物&rdo;,这个物不是物质哦,你心念不诚起不了作用,没有东西的。有些人说我念佛念了那么久,拜了那么久,我求上帝也求过、关公也求过,求了半天都不灵‐‐&ldo;诚&rdo;字的道理。但是你求坏事不一定灵,&ldo;微之显&rdo;,这个里头有很多的道理,为什么有许多求不灵?求发财,不一定发财;求考得取,上帝、菩萨不会保你去考试的啊!那这个时候&ldo;诚&rdo;在什么地方?这都是问题。
所以他说&ldo;诚&rdo;的重要:&ldo;诚之不可掩&rdo;,遮不住的,这个东西掩不住、遮不住,&ldo;如此&rdo;。你看在这个里头,他的文字,你看他古文的写法,用白话一样,&ldo;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rdo;这是我们现在念法,我们老一辈子读书传统,(师唱念:&ldo;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rdo;)他干什么唱呢?他这两个是代表那个思想与感情,这是一个问题,&ldo;哦!‐‐阿呢谁‐‐&rdo;就是这个味道!&ldo;哦,原来这个东西‐‐哦呦!还有个东西呦‐‐!&rdo;就是这个味。所以古文有时用虚字是代表那个情态,但是如果不懂古文的说法,&ldo;之乎也者&rdo;用那么多干什么?等于赵匡胤开始讨厌读书人,他出来当了皇帝以后,带一个皇帝的秘书长(张海)站在旁边,看看那个城门写的,譬如说&ldo;忠孝之门&rdo;,赵匡胤皇帝看了半天,问问这个秘书长:&ldo;忠孝门就是忠孝门,为什么加个&lso;之&rso;呀?&rdo;&ldo;哦,那是文章的助词啊!帮助的助。&rdo;赵匡胤一听就不高兴:&ldo;哎呀!你们一天到黑之乎也者,帮助了什么东西呦?!&rdo;就把文人看得一毛也不值了。他说你们&ldo;之乎也者&rdo;助不了什么东西。说这两个字是助词,开头有助。好了,所谓助词讲文章的写法,他是用这两个字代表意义很深长,这个问题等于现在新式标点,说不完的话上面一杠、加一个破折号,下面&ldo;点点点点点点&rdo;说不完,你们去想去吧。所以呀,你看现在的标点也很讨厌嘛,五百年以后,考证现在的标点,那个中华民国那个时代那些人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专门弄点点的,大概三点、两点是什么意思,七点八点不晓得什么意思,后来的人一定为标点会做一个大论文拿一个学位(众笑)。啊,这是要过五百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