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故君子居易以俟命&rdo;。这里这个&ldo;易&rdo;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释就够了。不过过去几千年来,有许多人强调,把这个&ldo;易&rdo;字同《易经》两个拉在一起,&ldo;居易以俟命&rdo;,一定要懂得易经八卦,然后还要会懂得算命。
是,我过去也听到一个老先生,学问非常好,他说他会算命,然后一谈起来,说人一定要会懂得算命,连孔子都讲&ldo;居易以俟命&rdo;嘛!再引用《论语》最后一句话,&ldo;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rdo;所以要懂得算命。碰到如此的解释,只好笑一笑,不能讲&ldo;是&rdo;,这一句话答复有过错;也不能说不对,那他就气得不得了,已经八九十岁的人了,你不能说他生气。但是他的解释也不是创作,很多书上都把这个&ldo;易&rdo;字同《易经》上的&ldo;易&rdo;拉在一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至于说该不该懂《易经》,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许你们将来也碰上,我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们。说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要懂得&ldo;三礼&rdo;,《礼记》就包括了三礼。《礼记》它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样三部。《礼记》等于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总纲里头的总纲,儒释道、诸子百家都从《礼记》出来。《周礼》是政治制度,等于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宪法里头的法理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仪礼》,中国人的社会礼貌、社会秩序等等;综合起来叫做《礼记》。一个知识分子,说过去读书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谓&ldo;不懂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rdo;。我们小的时候都听到老前辈教书的时候告诉,你们年轻人不通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年轻(时)也同诸位一样,以为这个《礼仪》有什么看的啊?(认为)《礼记》大概专门教人行礼、磕头。[断录]后来有许多老先生们一直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他又解释(为)另外一种。像我听到这些老前辈,不是没有读过书哦!有几个都还是举人哦!(那个时候的举人拿到现在来在大学里头教书,那学问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经常讲错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必须要通三理,说什么三理呢?医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前辈、前清的举人,学问很好,这个学问好不是别的了‐‐文章好,诗好、词好、字又好、样样好,一讲学术啊,我们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谈学术就不大理了;要谈文字啊,我们瞪眼睛大了!那讲得好!讲文学也讲得好!所以学术跟文章是两回事。那么我们逗他玩:&ldo;为什么要通这个三理呢?&rdo;&ldo;哎哟!这就可以当孝子啊!人要做孝子啊!父母生病,要懂医理就会看病;然后啊,&lso;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rso;,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来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万一出了问题,要看块好地给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rdo;呵,我们两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个不敢笑要面不改色,还不能给他看出来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难受(众笑)!那么这个解释&ldo;三理&rdo;呀,医理、命理、地理,所以&ldo;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为君子。&rdo;
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ldo;君子居易以俟命&rdo;,对&ldo;易&rdo;字的解释,这个&ldo;易&rdo;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ldo;以俟命&rdo;,不是等着算命,&ldo;俟&rdo;者,等也。这个&ldo;命&rdo;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ldo;混账&rdo;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ldo;混账&rdo;。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ldo;命&rdo;,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ldo;业力&rdo;、&ldo;自性&rdo;,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你奋斗、努力跟强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地念书),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干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ldo;古之学者为己&rdo;,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ldo;今之学者为人&rdo;,现在读书人都把(它当作)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ldo;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rdo;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ldo;今之学者为人&rdo;,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吹大牛。学问干什么?&ldo;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rdo;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ldo;古之学者为己&rdo;,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ldo;居易&rdo;,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ldo;小人&rdo;,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ldo;小人行险以徼幸&rdo;。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ldo;行险&rdo;,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ldo;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rdo;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ldo;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rdo;这就是行险而徼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ldo;行险以徼幸&rdo;,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徼幸。
那么他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结论,作个总结:
&ldo;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