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上网的时候大概都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个不知所云的帖子,起个标题,叫《是中国人都进来顶》。我顶不顶,和是不是中国人有什么关系?这路标题,不就是要挟人表态么?现在你还可以不搭理他;但如果给他点权,后果就难说了。
在&ldo;表态思维&rdo;非常厉害的文化气氛里,沉默可以被认为是&ldo;腹诽&rdo;,是&ldo;心存怨望&rdo;,是消极对抗。这些,已经足够一个杀罪了。
只有两种人,说真话的余地相对大一点。
一种是小孩。看着皇帝的新装,只有小朋友可以说:&ldo;可是他什么都没穿呀!&rdo;‐‐所以很多人希望,永远别长大。很遗憾,这不科学。
另一种,就是滑稽的人。比起沉默,滑稽的防御和闪避效果要好得多。
这点也算是古今中外的共识。《国语》中说:&ldo;我优也,言无邮。&rdo;我一演滑稽戏的,说啥别人都不见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也来个&ldo;all‐licens&39;dfool&rdo;,即百无禁忌之傻瓜。庄子和他们比,当然有雅俗之别,但一定程度上仍是一致的。言谈微中,正言若反,也是用滑稽换安全。
比如前面那个树因为没用而活,鹅因为没用而死的公案,庄子的应对,就是滑稽甚至滑头。
庄子笑曰:&ldo;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rdo;(《庄子外篇山木》,下同。)
我把自己搁在有用没用之间。你要杀有用的人时,看我没啥用不构成威胁;你要杀没用的人时,看我还有点用可以装门面,那我就怎么都安全了。
我们可以替庄子举例论证:中国的皇帝,好多死于非命(相形之下,欧洲中世纪的国王,被谋杀的比例低得多)。刘宋以后,有个改朝换代(哪怕是用禅让的方式),前朝的皇帝一般总被斩草除根。因为皇帝这个身份太有用,沾过边的,留着就不放心;法国大革命,拿贵族开刀的热情特别高,虽然当时的贵族压迫远没有中世纪时沉重,但问题是你除了依附王权,别无他用,还占着那么多好处,不杀你杀谁?
但日本的天皇、罗马的教皇、还有好些欧洲国家的国王,政治实权不掌握,作为文化象征却很有影响力。这就是典型的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所以能够血食至今。
但庄子自己,对这个状态看来并不满意,所以他说,我活得很累。
后面他说了不累的办法。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大意可以这么理解:驾驶着道德(这两个字含义跟今天完全不同)飞行器,就不止是&ldo;处材与不材间&rdo;那个样子了;夸也好,骂也好都是浮云;龙也好,蛇也好随时变化;立场是没有的,上下是投机的;和谐才是标准啊!浮游到了万物的初始状态,把别人当东西,而不被别人当东西,那时候还有谁能累着我啊?
想当年刘老师年轻气盛的时候,一次在一个还算正式的场合,说到巴金的小说。我说:&ldo;巴老人很可敬,小说嘛,说实话很差。&rdo;这下就把在场的老先生都得罪了,其中一位不依不饶地问我:&ldo;你觉得巴金的小说到底有多差?&rdo;我说:&ldo;我觉得跟郭敬明一样差。&rdo;这下又把在场的年轻人都得罪了。
现在想想,这就是太&ldo;肯专为&rdo;,而没有&ldo;与时举化&rdo;。其实&ldo;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rdo;,这种问题纠缠个什么劲呢?现在想来,我应该这么答复:人家问我巴金的小说怎样,我就说&ldo;巴老的小说反映了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巴老那时的影响,可不比郭敬明小啊。&rdo;人家问我郭敬明的小说怎样,我就说&ldo;郭敬明嘛,反正我觉得他写得也未见得比巴金差。&rdo;
这就皆大欢喜了,我并没有说违背自己观点的话,他们听着却都很顺耳。真是&ldo;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rdo;?
唯一的问题是,你要是因此骂我乡愿,我肯定只能老实接受。这个乡愿范儿,庄子一方面推为最高;另一方面,他又承认自己没做到。为什么?不知道。不过可爱的大概正是这个达不到最高境界的庄子。
唯逍遥与调侃不可缺
下面好像也应该谈谈庄子鼓吹了什么‐‐虽然我很想放弃这一部分。《庄子》里,对很多人物和境界,当然是力捧的。但那些力捧的话,往往很不好懂,而好懂的部分,我又往往觉得卑之无甚高论,结果不得不疑心自己其实还是没懂,或者忍不住猜他在说反话。
努力够着说两句。
《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游》开篇,讲了大鹏鸟和斥鴳之类小鸟的故事。
鹏飞九万里,穿越整个世界,小鸟觉得它瞎折腾,自己玩跳树枝的游戏,反而更开心。庄子说,这是小和大的分别。同理,往返于郊区市区之间的上班族,理解不了环游世界的人;朝生暮死的,理解不了千年王八万年龟;那些智慧不足的人,也理解不了天才在思考些啥。
魏晋以来,很流行一种解释,说大鹏有大鹏的本性,小鸟有小鸟的本性,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去过就好了,不要彼此嘲笑。这反映了注释者自己的价值观,今天也容易讨大众读者们喜欢。通常优越感极强的思想家们则不喜欢,他们管这叫&ldo;庸俗的快乐主义&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