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孟老师提倡的跟领导人谈话的原则,是别管他高高在上的样子,先鄙视了再说,所以他看不得&ldo;妾妇们&rdo;低三下四的样子。这触犯了他的一个大原则,也就是&ldo;士尚志&rdo;。
第二,&ldo;妾妇们&rdo;那么积极地为主子着想,也不是真就那么贱性,关键在于为主子牟利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最快获益的方式。这触犯了孟老师的另一个大原则,也就是&ldo;义利之辨&rdo;。
第三,为了完成主子的意愿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ldo;妾妇们&rdo;不介意会造成什么后果。张仪成功了,对楚国人民来说是巨大的灾难;苏秦成功了,对齐国上下来说是空前的浩劫。这触犯了孟老师的又一个大原则,也就是&ldo;保民而王&rdo;。
第四章风流孟夫子
孟老师骂张仪是妾妇,太会伺候人;他自己,则无疑更像是一位傲娇的女生:一会儿气得齐宣王&ldo;勃然变乎色&rdo;,一会儿又挤对得齐宣王&ldo;顾左右而言他&rdo;。甚至于,两个人还能为谁应该去看谁这样的问题纠结不已。最终,闹得不想见面,就去找闺蜜。景丑老师劝和不劝离,是个好闺蜜啊。
引子
现今讲儒家的人,有个比较方便的地方。就是儒家关心历史,又把自己看作真正能影响历史的角色,所以他们留意身后名,对自身的行迹,记录也比较多。
不可靠的地方当然是有很多。不过戳穿谎言往往比填补空白要容易一些。
孔仲尼老师的生平大事,今天基本还历历可见。《孔子世家》虽然写得怪力乱神,但只要想想,释迦牟尼老师是啥年代的人,不同说法的分歧大到有几百年;耶稣老师是不是真有其人也还聚讼纷纭。由此,我们就知道,司马迁能写这样一篇传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孟子的履历,要模糊一些,但基本信息还是知道的。
他姓孟名轲,字是什么不清楚,有些书上说他字子车、子舆、子居,大概是求全附会之说。
孟老师是鲁国名族孟孙氏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他出生在邹国。邹国、鲁国靠得很近,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用&ldo;邹鲁之士&rdo;作儒生的代名词,是很常见的情况。
《韩诗外传》《列女传》这些汉朝人的书里,都提到了孟子的妈妈是模范母亲,还讲了一些民间故事风格的小段子,至今教育小朋友的时候还用得到,比如不能撒谎,学习要持之以恒,还有要无论如何找学区房等等。
这些故事传播的结果,是导致人们普遍相信孟子的爸爸应该很早就去世了(据说是在孟子三岁时)。但有很多证据表明,这不是事实。孟父早死的传说,只说明了广大群众对单亲妈妈把独生子拉扯成才的故事有多么热爱。
司马迁说,孟子的老师是孔子孙子子思的某个不知名学生。所以在儒门他这一脉,人称&ldo;思孟学派&rdo;。但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孟子是子思本人的学生了。名师高徒,说起来更给力。至于这么一改,导致年代无法衔接,那是学者才会操心的问题。众所周知,全世界的民间故事,都是以缺乏时间观念著称的。
但孟子确实很推崇子思,至于孔子,他更是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
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
孔子综合了所有圣人的品质,是永远符合时代精神的圣人。或者用鲁迅的翻译,叫&ldo;摩登圣人&rdo;。
这些话,当然是捧到极点了,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孤立地夸,火力再猛也没关系,就怕人比人。这就像做广告,你说你最牛,没关系,尽管说,但你不能点名道姓地说你比同行牛。
但孟子还真就点了,把孔子和伯夷比,和柳下惠比,和伊尹比,这些都也还罢了,最关键的是,他借宰我之口说:
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孔子自己,是向来不敢自居圣人的。不是自谦,倒是自知‐‐按传统观念,古代的圣人都具备两大要素:一是有德,二是有权。或者说,圣人和圣王基本是同义词。孔老师一辈子没捞着过一个有实权的官,和圣人隔着十万八千里。
孔门弟子们捧老师是圣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结果都是贬低了权力的重要性。说道德积分突破上限的孔子,比道德和权力都是满分的尧、舜还要高,实际是在明白宣告,算不算圣人,道德是唯一指标;权力,随它去吧。
君究竟有多轻
说起来,孟老师其实也是个官迷。他说,做官是我们君子的光荣传统。并向人介绍说,孔子如果在一个国家三个月得不到任命,就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会立刻离开这个国家,并随身携带给别国国君的见面礼。又说,按照老礼,一个士人如果三个月没当官,别人就会来慰问他。
搞得听他讲古的人也大吃一惊:三个月而已,至于吗?咱们魏国也是热衷做官的国家,可也没听说过猴急到这个地步的。
大概,正因为同是官迷,孟老师才愈发要和苏秦老师、张仪老师他们划清界线。他对国君,可就不会那么体贴了。
孟老师的生卒年,根据现存史料,只能大致推测,无法说准是哪一年。但他游历诸国,见过哪些国家领导人,宾主双方是亲切友好地交谈还是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有不少倒是可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