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回到寝室,安福道:&ldo;皇上,奴才听说事发那日值日侍卫扎拉芬在外城宿娼,被巡检锁拿回署内,其同事等前往抢夺,把锁扎拉芬和妓女的枷锁都扯断了,故而那日宫门值守人少。&rdo;
嘉庆帝气得七窍生烟,难怪军机处宗人府不敢把实情奏报。
当夜,嘉庆帝来到军机处,命连夜审训,必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次日,嘉庆帝早早地来到乾清宫,查案大员全侍立两旁。奏报道上来,果如安福所言。但是让嘉庆帝震惊的是,奏报上说京城各兵营,都统衙门宿娼玩妓,乃是平常又平常的事。奏报又称:被逮各侍卫不服,他们讲&ldo;八旗子弟嫖娼就遭罚,逛妓院就挨逮,那么宗室难道就不受约束了吗?&rdo;
嘉庆帝当堂追问宗人府:&ldo;宗室难道有人嫖娼吗?据实奏来。&rdo;
侍立各人都低着头,无人言语。
恰在这时,直隶总督方受畴来觐见皇上,嘉庆帝即命方受畴调查是哪一位宗亲有宿娼之事。方受畴想:我好不倒霉,尽让我查这样的案子,我能得罪得起谁呀?可是这一次与查河工不同,这是让我亲自调查而且是皇上又知道点风声的情况下,隐瞒不实的奏报很容易被皇上看破。于是方受畴真的认认真真查起来,不查犹可,一调查,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侍卫们影射的不是别人,正是皇上的亲侄子,仪亲王永璇的儿子绵志。绵志不仅时常宿娼,八大胡同人人皆知,而且他竟私买民女,金屋藏娇,匿隐不报。其妾父李长福,依仗皇亲国戚,捏造仪亲王谕帖,擅戴花翎,假扮为仪亲王侍卫,返原籍河间诈骗,无所不为……
方受畴思来想去,还是把实情奏报了上去,嘉庆帝捶胸顿足:我的亲侄儿也成了这个样子?
嘉庆帝马上召来哥哥仪亲王永璇道:&ldo;王兄,我们的子弟难道这样不成才?&rdo;
仪亲王永璇瘫在椅中,摇着满头的白发叹道:&ldo;他原先可不是这样,当年天理教作乱时,他在宫中还能立功受奖,看来,以后……&rdo;
二位老人陷入苦闷之中。许久,永璇道:&ldo;此事必须严惩不贷,不然宗室八旗皆为游手好闲之辈,谁来继我大清事业?&rdo;
嘉庆帝深以为然,立即发诏夺绵志郡王衔,打四十大板,禁闭三年。将扎拉芬斩首,其余演职侍卫皆流放伊犁。并谕:此类事情,一经揭发,即严惩不贷,切勿效尤。
这个诏谕一下,竟真的引来许多弹劾的奏折。
巡抚孟屺瞻收留了许多难民的少女作为婢妾,有的女孩尚是八九岁。巡抚王台南与他人妇通奸,致使本夫自毙其妻。更有副都统张秉枢,典当歌伎,携带赴广东任所,且令歌伎于衙署内卖唱获利。军旅威严,丧失殆尽。
一天晚上,嘉庆帝在养心殿内批阅奏章,看着看着,脸色铁青,巡抚高勋竟然鸡奸典雇幼童,致使幼童毙命。
嘉庆帝的手在颤抖,心在颤抖,浑身在颤抖,这都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有的已六十多岁,怎竟干出这种事来?嘉庆帝越想越气,差点晕了过去。安福急忙来扶,道:&ldo;皇上,歇息去吧。&rdo;
嘉庆帝随安福来到寝室,嘴里念念不绝地道:&ldo;鸡奸……鸡奸……&rdo;随着安福到寝室后还不自知。
安福道:&ldo;皇上,歇息吧。&rdo;说罢扶皇上坐在床上,为他宽衣解带。嘉庆帝此时方从气恼中醒悟过来,看着安福道:&ldo;鸡奸‐‐&rdo;
安福道:&ldo;皇上别把那些事放在心上。&rdo;
万寿节马上就要到了,他一改往日的做法,逾示道:&ldo;自古以来,白须皇帝能有几个?朕年至花甲,实应好好庆贺一番,著准各地王公贵戚,大小臣工,一律准许进献寿礼,工部、礼部、内务府等通力协作,务使朕的万寿节热闹喜庆。&rdo;谕诏下过后,提起笔来写下四句诗:
予年及花甲,子四孙二人。
永荷纯佑命,繁衍瓜瓞申。
嘉庆帝在诛杀和珅的同时曾发诏谕严禁呈献宝物,并狠惩了一些进献违旨的宗亲及官员,现在,他开禁了。
次日,嘉庆帝颁诏全国,在祝寿期间,按例王公大臣要轮流向皇上进膳,督抚送王如意,漕、盐等官员献土特产,翰林学士呈献寿词章。官员尽可来京叩寿,蒙古王公在热河行宫祝寿。万寿节二十天中,王公百官须着蟒袍补褂以示隆重。
为给他的六十大寿增添光彩,与民同乐,他宣布普免全国历年地了正赋民欠及因灾缓征带征粮总共二千七百万两白银。嘉庆帝执政以来,在他六十大寿的时候首次普兔全国漕粮、积欠,心里也倍感欣慰。
嘉庆帝又下诏令中外胪欢,大小臣工,人思祝献,凡在京文职三品以上,在外督抚习员中书等,一应呈献词章。于是颂论疏表一拥而上,阿谀献媚,连篇累牍。嘉庆帝望着、读着这些歌功颂德的词章,欣喜之余又感到满足。
一湖南生员,携所拟万年颂进京呈递,于广宁门外客店被拘留。嘉庆帝谕示道:&ldo;此与叩阍不同。拘禁献词送表之人,岂不影响喜庆气氛?真是无端引起纷扰。&rdo;
盛京义州城守尉呈递灵芝,随颂奏一件。颂章中错别字百出,所引《尔雅》一文,&ldo;苘&rdo;字误作&ldo;菌&rdo;,&ldo;释曰&rdo;误作&ldo;择曰&rdo;,&ldo;土气和&rdo;误作&ldo;上气和&rdo;,&ldo;平&rdo;字误作&ldo;乎&rdo;字。其他引用的文字错别字之多更是触目皆然,嘉庆帝看罢,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