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天降之任百度百科 > 第140章(第1页)

第140章(第1页)

赵宇又一次微笑道:&ldo;陆公,此时大多官宦降元,其他诸君远在闽地,我朝官制已然名存实亡。此司成立,人员自选,无需户部调配,也无需财政支持。此司之抄没所入暂不归户部和三司,而由朕直接控制,先用于我军粮糙,再用于抚恤伤亡官兵,赈济贫民。此乃权益之计,当得众人支持才对。&rdo;

陆秀夫心说这简直和自立为王没有什么不同了。这个司,自己选人,得了钱直接给了皇帝,谁都不能插手。它还专管官僚,如果这成了皇帝手里与大臣作对的武器,那日后可怎么办?圣上看谁不顺眼,定个贪污腐败的名,就解决了……

谢枋得与陆秀夫是同一时代的人,当然明白陆秀夫在想什么,就说道:&ldo;官家,如此说来,此廉政司权利重大,吾自认心怀忠义,但如果有人以此谋私,则会误了官家的初衷。&rdo;史料上说谢枋得&ldo;自任忠义&rdo;,对自己的气节一向有信心,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赵宇说:&ldo;贪官污吏之害,能至亡国灭祖。此话绝非危言耸听,一国之衰,起于官吏之腐败!若官僚不能平复民意,则内忧外患不绝矣。此司一设,则朕意昭然:从此必将廉政置于首位。对廉政司官员的揭发,可直接承予丞相。廉政司之行事,若知法犯法,惩罚加倍。&rdo;

陆秀夫说道:&ldo;此时元军未除,外患未定,若官家公然要肃清贪污,恐有众多官员不想拥戴官家。&rdo;

谢枋得冷笑道:&ldo;官场贪污之吏十之四五,此举一出,反对者必有贪污之嫌。&rdo;

赵宇道:&ldo;朕立此司,的确会有半数官员与朕离心离德,但朕却能在短时间内得民心,获百姓之助。此时抗元,靠的不是官吏,而是众多民众。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诸位可听说过&lso;窗户理论&rso;?&rdo;

大家都茫然摇头,赵宇接着说:&ldo;如果有一个……宫殿,无论其多么堂皇,如果只有一个窗户破了,而没有修补,外人看了,就会觉得此处必失于管理戒备,那么这个宫殿越辉煌,越会惹来盗贼强盗,直到把宫殿洗劫一空!朝廷如同一座宫殿,一个贪官就是一个打碎的窗户,如果不治理,必惹来更多破坏!所以朕就要让人明白,朕不能容一面破窗,从建立朝政之伊始,朕就要以廉政为令,整肃官吏,成一代清明之政。&rdo;

谢枋得激动地说:&ldo;官家此念正和我意!我朝贪官污吏繁多,与豪门勾结,作恶乡里。加上官官相护,鲜有制裁!&rdo;

赵宇说道:&ldo;督查之举,从上而下是最下策,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有效的,是从下往上。人常说,为官者是人上之人,那么在众人之上,也必被众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官制的监督要从下往上,给下层人众权利,让他们监督检举上层,而廉政司正是利用这些力量的关键之所。&rdo;

陆秀夫也终于动容,说道:&ldo;官家如此说,那么廉政司必不可少。&rdo;又叹道:&ldo;谢公,廉政司若是与官吏为敌,日后必然成众矢之的。&rdo;

谢枋得哈哈一笑,说道:&ldo;老夫岂是怕事之人?&rdo;

赵宇又恢复了微笑的模样,说:&ldo;有劳谢公。此时乃乱世重典之际,朝廷无人,廉政司集检与罚成一家,我信谢公人品,必能胜任。日后当朝廷恢复机能,廉政司只管查抄,若有枉法犯恶之徒,由刑部量刑处置。&rdo;

陆秀夫听了放了心,这样一来,廉政司也不会一方独大,此时是个临时用来整治吏治的全权机构,日后毕竟要从律法。他看了谢枋得一眼,这个位子任重如山,此时掌握着多少人的生死,细细一想,觉得谢枋得真的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名望如此之高,学问如此之重,气节刚强,早已不恋富贵,嫉恶如仇,在抗元中一直坚定不移……这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吗?官家认人怎么如此之准?

但陆秀夫和谢枋得久研经学儒教,礼教讲究秩序,要求下对上的服从,赵宇这颠覆规矩的举动,也让他们内心有些不适,可此时此刻,朝廷腐败入骨,官吏无从整顿的现实下,赵宇的手段似是十分恰当,两个人就没有深入追究。

其实贪污腐败这种事,从来不可能用体制完全根除,只有到了信息完全公开的后世,才逐渐杜绝。一进入无纸币流通的时代,所有的财务往来都变得有迹可查,一个人一个家庭挣的和支出的,如果分析,都一目了然。被查出的风险、惩罚的严厉加上职位的稳定最终造成了官员连一个小礼品都不敢收。可在这个时代,有个廉政司,给百姓一个告官的出口,就已经是不错了。

次日谢枋得就与叶铭等人去接见前来投奔的军民大众了,从中选择他的官员。而袁牧之和陆敏分别按照赵宇的意思写出了&ldo;贪官利国说&rdo;――抄检一个贪官就能为国家得到许多税收,那意思是你当可以当贪官,只不过下场是把积攒的钱财给国家就是了。另外也许诺了日后给为官者的优惠和清名,是后世大棒胡萝卜的组合。

这一措施张扬开去,与赵宇的土地改革同样激起巨大反响,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个新帝提倡廉洁的用心。而新帝最近的一次大战,给自己赢得了心狠手辣的名声,大家觉得大权在握的廉政司不是吃素的。一时间,纷纭书信向这里递来,都是各地自立的官吏,附带得到推选的证据。在这个时代,人们爱惜名声,也爱当官。原来的朝廷总是给士大夫们许多虚名的官位,以示笼络。而现在,没钱没利,也依然有人站出来,甚至拿出自己的身家,来整顿城镇,真是前所未有。陆秀夫很感动:原来有这么多义士乡民。他将官位认定后,只需派一个廉政司的人去监督就是了,比原来的系统的确简便了许多。

可元军方面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此战惊天动地,宋人新帝露出了峥嵘面目!说什么十几骑出闽地,说什么闽地外以少胜多对决,原来备下了这么强大的武器,只诱惑着元军一步步地调集精兵良将,把人都送到了他的面前!结果一下子就杀伤了元朝最高军事领袖和诸多重要将领,摧毁了大多精锐骑兵。蒙元一像以狡猾多变的战术着称,总以最少牺牲获得最大收获为宗旨,并且不择任何残忍手段。在西征欧洲时,蒙兵为了诱使基辅大公们进入圈套,能连败了二十天,最后一仗全歼对手。在波兰,对亨利二世亦然,佯败引对方进圈套,使得亨利二世的圣殿骑士团的波兰重骑兵全军覆没,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团援军也伤亡惨重。在绍约河,七万蒙古军用阵亡千人代价歼灭了八万匈牙利军队中的四万余人。可相比之下,这个宋人新帝步步诱敌深入的耐心,一点也不逊色,如毒蛇一般无声而险恶,让人胆战心惊。

在新帝周围会聚的十余万宋人明显必西进去合围江西元军,而才从战场上撤出的阿里海牙的剩余骑兵却不愿前往救助:刚刚逃了出来,难道要再去挨炸弹吗?如果真的去救了,损失了这南下蒙军中最后的精兵,那何止江南不守,回防本土都成问题。蒙元突然陷在了南宋一年之前所处的困境里:敌方分割开了自己的军队,可摄于其威,自己的军队竟不敢相互救应。

当下之际,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舍了江西的元军,让其自寻生路,而调骑兵及所余步兵和水军,死守长江一线,不让宋人夺回长江天险。以往总是宋人新帝在挑战,现在就是他不邀战,长江一战也已经无法避免。如果元军能在长江上一战得胜,就如当初焦山之战那样,斩杀无数宋人,血染一江之水,那么也许战局会有转机,不然此次南下就会成为一次大败,不仅丢了无数兵将粮糙,还会使元朝国力大降,面临危险。

一旦想到这种后果,无人能不战战兢兢。忽必烈在伯颜重伤的情形下,迅速任命了阿术,阿里海牙和张弘范分别为骑兵步兵和水师的统帅。阿术战功显赫,已经年轻时就随父南征,灭了大理。后来多年征战,在与南宋的战争中,杀人如麻,与伯颜和阿里海牙是主要南征的将领。历史上死在他手中的宋军将领众多,包括姜才和李庭芝为。

长江已经进入枯水季,宋人的船队从海上入长江必然不能深入,只能在入海口附近为宋军提供掩护。元军相信宋人新帝必然选择离长江入海口近的扬州附近与元军开战,这样长江有水师接应,北部有李庭芝守卫的扬州对元军形成后顾之忧。元军也就必然陈兵长江以北,在宋军渡江时,先以水师对战宋人是水军,然后以骑兵和步卒歼灭逃过了水师的堵截而在北岸登陆的宋军。

此役事关重大,无论如何,都只能赢不能败。元军此时可以理解张世杰当初的行为:为了求稳,就把战船全锁在了一起,这样有种抱成团的感觉,让人心里踏实。就水战而言,元军现在也不能把握让单船分散进攻是不是能赢了,也许也该把船连一起,一起上?但也知道这么做不行。最终决定还是用以前的战术:让元军轮番接近大船,she箭挑逗,待宋军箭矢she尽后,再靠上大船,登船肉搏,以多胜少。

夺潭州时,元军训练了七千水兵,几次水战,从宋军手里夺了近千只船,从船只数量上远多过张世杰的数百只船,只是元军船只比较小,而张世杰率领的船体积较大而已。说来,元军取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而在岸上对阵宋人的军队,要筑坝修路障,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敌了。宋人进攻时,要等他们到了近前,再用骑兵冲击,这样敌我不分,对方就不能用火炮或者毒火攻击。

阿里海牙祥细地讲述了那门小炮的样子和其炮弹的杀伤力。众将领都同意不能让骑兵集结一处,要分散待命,以免被对方炮火集中杀伤。至于江西逃跑回来的元兵,讲到从破城里出来的竹车,相比那门炮来说,显得无足轻重,用不着太过担心。

倒是有关那个虎神的流言,要好好肃清。阿里海牙亲眼看到了那个所谓的虎神,告诉大家不过是一个外套了虎皮衣服,里面穿了铠甲的宋人。如果有人以此扰乱军心,定斩不赦,此时可容不得任何闪失了。

宋人这边,重新编制了十万余人的队伍,现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已经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兵士,只好再次改称,以颜色为标志,成立了赤黄绿蓝四个军种。就如赵宇所说的,那些最初前来投奔他的官兵,有些成了新的队伍中的领兵之人,训练新兵忠义班的操作。但叶铭以前的八千精兵还是保留了大半,因为人们熟悉了相互的合作,不愿拆开重组。

叶铭安排了十天军训,反复强调了军纪和赵宇所授的军旅相关的知识。然后就启程向西南方向移动,去迎战从江西北归的元军。这次行军声势浩大,十来万人打着各色旗帜,另外还有五千多匹马拉着粮食给养。长江沿岸的元军袖手旁观,不想在长江之战前冒险。如果他们知道赵宇其实并不在宋人的队伍中,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不迭。

而那些降将降官的部下憎恨新帝要分其家产田地,不想让新帝得势,或者那些想得奖赏的江湖人士,还有元军派的杀手,各路前往刺杀宋人新帝有百多人,前赴后继,无一生还,人传宋军营中如龙潭虎穴一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