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中,如果须进京会试,在家过年也是迫不得已。然则其故何在?
蔼如还在思索,李婆婆却替洪钧作了解释:&ldo;三爷高中了,可有一阵子好忙呢!要拜老师、会同年、祭祠堂、立旗杆、请客开贺,只怕忙到过年还忙不了。&rdo;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洪钧的意思是,乡试的费用,已经有了着落;会试的盘缠,却尚待张罗,而且为数不少,纵有亲友资助,必不能足数,需要另外筹措。那时年近岁退,家家要付账还债,是否能借贷得到,还成疑问。所以并无在年内成行的把握。
他这番心事,不便明说;蔼如却想到了‐‐因而也成了她的心事了;暗暗盘算,得要找个机会,问一问洪钧才好。
&ldo;三爷,&rdo;李婆婆继续在谈洪钧进京的事,&ldo;开了年进京,你是怎么走法?&rdo;
&ldo;总是那条路。从苏州坐船,到清江浦起旱,过山东到直隶。&rdo;
&ldo;喔,&rdo;蔼如问道:&ldo;要不要过泰安?&rdo;
&ldo;要经过的。&rdo;
听得这话,蔼如推一推她母亲的肘弯说:&ldo;娘,你不是说,要到泰山去烧香?&rdo;
这意思很明白,她奉母到泰山烧香,便可以顺路在泰安与洪钧相会。李婆婆觉得这也未尝不可,便转脸问道:&ldo;不知道三爷什么时候到泰安?&rdo;
&ldo;我算算看!&rdo;洪钧屈指数道:&ldo;由苏州到清江浦,总得半个月,起早到泰安,大概是十天,一共二十五天。如果正月半动身,二月初十以前,一定可以到泰安。&rdo;
&ldo;到时候再看。&rdo;李婆婆这样答复女儿:&ldo;三爷进京赶考是件大事。能够半路上见一面,当然最好。不过起旱辛苦,路又不好走,超前落后难免。如果说一定要在哪一天赶到泰安,倒变成三爷的一个累;或许耽误了正经,更加不妥。&rdo;
这是老年人的想法,总以求稳当为主。洪钧甚以为是,但感觉上还是希望能在北上的旅途中,与蔼如有相晤的机会,就费点事也不要紧。不过,口中却不能不同意李婆婆的见解。
&ldo;老人家的话不错。&rdo;他向蔼如说,&ldo;好在时候还早,一等发了榜,我会写信给你。&rdo;
&ldo;这倒是句要紧话!&rdo;李婆婆连连点头,&ldo;三爷高中了,千万给我们一个喜信。&rdo;
&ldo;当然,当然。&rdo;
谈到这里似乎没有话了。李婆婆心想,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不如索性放开了手,听其自然。因而又交代了几句门面话,托辞腰酸坐着累,离席而去。
这在蔼如与洪钧,都是求之不得。可是四目相对,反都默默无言。最后是蔼如想到了一件一直挂在心上的事,正好趁早相问。
&ldo;进京会试,比到江宁乡试又不同了!来回几千里,起码也得四、五个月的功夫,这笔盘缠不轻,你可怎么打算呢?&rdo;
果然有此一问,洪钧先就感到一种休戚相关的温暖;同时也更觉得绝不应该再让她为自己操心。因此,一开口就这样说:&ldo;这你放心好了,你总看过儒林外史,范进中了举人,有多少人来巴结?我们苏州的文风盛,中举虽不算一件大事,但会试的川资总有人帮忙,就差一点,借也容易。&rdo;
&ldo;你这一说,我倒真是放心了。&rdo;蔼如又问:&ldo;伺候的人呢?如果没有得力的人,我看,还是把阿培带去吧?&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