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pdf百度 > 第34章(第1页)

第34章(第1页)

例如,他认为美学是&ot;应用生理学&ot;《尼采全集》第8卷,第187页。,并且拟订了一个题为&ot;艺术生理学&ot;的提纲。他强调审美依赖于肉体的活力:&ot;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之中,永远是在肉体的活力里面。&ot;《强力意志》第801节。他探讨了审美与性欲的关系,论述了性欲的美化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与性能力的联系。参看《强力意志》第800、805、806、808、815节。他还谈到了艺术病理学的问题,提出了&ot;天才=神经病&ot;的公式。转引自海德格尔:《尼采》,英文版,第1卷,第94页。后面这两个观点在弗洛伊德学说中得到了发展。

那么,能否把尼采看作一个将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物学现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呢?恐怕不能。尼采所强调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类的保存之间的总体上的联系,用意在于为人类精神生活确定一个评价标准。既然一切精神活动都起源于类的保存这样一种生命需要,那么,对于任何精神现象都应当视其是否有利于人类总体生命的兴旺而决定其价值。凡是导致人类总体生命兴旺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否则便是假的、恶的、丑的。至于在具体个人身上,总体生命的兴衰则体现为个人内在生命力的强弱。注意:是内在生命力,而不是单纯的体格强壮或内脏健康。这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活力,感受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热爱。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他所说的&ot;生物学&ot;和&ot;生理学&ot;,毋宁说这是一种生物学化和生理学化的心理学。海德格尔在分析尼采的美学思想时指出:&ot;当尼采谈论生理学的时候,尽管他强调的是肉体状态,但肉体状态在自身中已经总是某种精神的东西,从而也是&39;心理学&39;的东西。&ot;例如,对于尼采来说,审美状态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肉体精神状态的整体,是&ot;活着的情绪存在,是留在情绪中的肉体存在,是交织在肉体存在中的情绪&ot;。海德格尔:《尼采》,1961年德文版,第1卷,第114、115、125页。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尼采自己就体弱多病,可是又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我们在理解他的思想时不妨考虑一下这种个人背景。

挑开意识的帷幕

尼采极感自豪的一件事是他对人类心理的洞察力。他自称是&ot;无双的心理学家&ot;,并且用前无古人的口吻问道:&ot;在我之前的哲学家,谁是真实的心理学家,谁不是心理学家的反面,一个超越的欺骗者,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我之前没有心理学。&ot;《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34、479页。我们不要说他太自负,他的确是揭开人的深层心理并加以仔细分析的第一人。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已经得到后继者的公认。弗洛伊德承认他预见到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称颂他是与克尔凯郭尔比肩的大心理学家,是深层心理学大师。参看雅斯贝尔斯:《尼采导论》第130页。

第48节:第六章 向理性挑战(6)

尼采之前的心理学,如同哲学一样,浸透着理性主义的精神。其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人的心理生活的有意识领域,如意识、感知觉、观念、联想、注意等等。在尼采以前,触及到无意识问题的倒是几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人对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统觉)是由许多无意识的微小感觉结合而成的,这正如无数不可闻的水滴声造成汹涌的涛声一样。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ot;意识阈&ot;的概念,认为被抑制在阈限之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谢林也曾经谈到艺术直观中无意识活动与有意识活动的同一性。从尼采自己的供述看,他显然受到莱布尼茨的影响。尼采曾经谈到,莱布尼茨比笛卡儿以及同时代一切哲学家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了所谓意识不过是构成我们精神的心理世界的状态之一,而远非这心理世界本身。参看《快乐的科学》第357节。不过,在尼采看来,莱布尼茨只是提出了问题,而问题本身却始终不曾有人加以深入探究。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像埃及一样:一片荒漠,几座庞大的金字塔;而且这些金字塔大部分是进不去的,进去了,也只见到些可怜的尸体。于是尼采自己决心深入金字塔里去探险。

尼采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地经过了我们的加工,是一种&ot;有用的伪造&ot;。现在他进一步推论,我们所谓的&ot;内心世界&ot;也以同样的方式经过了加工。&ot;我们意识中显现的一切,从一开始就在其全部细节中被配制,被简化,被图式化,被解释过了。&ot;因此,&ot;认识论专家们所认定的那种&39;思维&39;全然没有发生,这是完全任意的杜撰,藉突出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排除其余一切因素而造成,是为了理解而人为做出的整理……&ot;《强力意志》第477节。实际上,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意识仅仅抓住其表面的东西,它的作用只在于寻求最大利益。&ot;一般来说,何种东西被我们意识到,其尺度完完全全取决于被意识到的明显效用。&ot;《强力意志》第474节。

那么,意识的作用究竟何在呢?尼采认为,其作用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传达:&ot;意识根本就是在传达的需要逼迫下发展出来的,--它一开始就只是在人与人之间(尤其在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才是必要的、有用的,而且按这有用的程度而发展。意识其实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只是作为这种联系网而必须发展;隐居者和野兽似的人是不需要它的。&ot;人为了寻求同类的帮助,就需要&ot;知道&ot;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于是需要&ot;意识&ot;。实际上&ot;人是不断地思想的,可是并不知道这一点;进入意识的思想仅是其中最小部分,不妨说是最表面最糟糕的一部分&ot;。由此尼采得出结论:&ot;意识其实不属于人的个人生存,毋宁说属于人的社会性和群性。&ot;所以,对于个人来说,&ot;自我认识&ot;近乎是不可能的,凡是得以进入意识的偏是他身上的非个人性的东西,平均化的东西。每个人的行为在根柢上是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可是一旦进入意识,就变得面目全非了。《快乐的科学》第354节。《尼采全集》第5卷,第292-293页。

这就是尼采对于意识的分析和评价。指出意识的社会性和非个人性,无疑是对的。至于尼采因此而对之贬薄,是出于他的人生哲学观点。在他看来,个人的独特感受具有极高的人生价值,因此他极其恼恨把这种感受一般化、平庸化的意识之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尼采对于无意识的分析。关于我们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广阔的无意识领域,尼采是反复作了论述的。他一再指出,我们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我们不知道心灵中的种种冲动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而只知道其斗争的结果,即各种冲动之间所达成的一定关系。参看《快乐的科学》第111、127、333、354节。然而,揭开无意识领域的奥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尼采认为,这个领域正是人的行为的真实动机之所在,也是人的&ot;心灵&ot;的真正诞生地。

有一种古老的谬见,以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连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对这种谬见深信不疑,确认&ot;真知识必然产生正当的行为&ot;。事实却是:知识从来不曾产生行为,知识与行为之间的桥梁未尝联结过。参看《朝霞》第116节。尼采把&ot;每个行为的原因必在意识中&ot;这一看法称作&ot;心理学中最基本的伪币制造&ot;,并悲叹它竟被树为心理学原则本身。《偶像的黄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00页。他认为,人们在行动时,往往是受激情和兴趣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参看《朝霞》第27、28节。例如,&ot;我们常常从明知错误的批评中抽出结论,常常从已经不相信了的道理中发生行为,--由于感情。&ot;《朝霞》第99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95页。人在意识中权衡自己行为的结果,进行抉择,这并非真正的&ot;内心交战&ot;。行为往往离开意识的支配,而被肉体的变化、心血来潮、潜伏感情的活跃等因素所影响,这才是&ot;内心交战&ot;。参看《朝霞》第129节。总之,&ot;思想是一回事,行为又是一回事,行为的观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轮并不回转于它们之间。&ot;《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苍白的罪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