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春明外史好看吗 > 第160章(第1页)

第160章(第1页)

怎样这一场功劳,就这样埋没了?&rdo;朱传庚笑道:&ldo;这就难说。&rdo;杨杏园见他不愿说,心里想起一桩事,也就不问了,眼睛望着池子里的水,默然了一会。因问道:

&ldo;朱先生要不要回会馆。&rdo;朱传庚看他这样子,是要走了,马上就要会茶账。便道:

&ldo;我还要到大家兄那里去一趟呢,先走一步罢。&rdo;说着戴起糙帽子,把桌上的烟卷拿了一支(口卸)在嘴里,手上又抓了一把瓜子。便敲着茶壶盖,要叫伙计算帐。杨杏园拦住道:&ldo;我还要坐一会儿呢,请便罢。&rdo;朱传庚倒真不客气,拱了一拱手就走了。

杨杏园在这里,又默然坐了一会,觉着一个人坐在这里无聊得很,不如出去走走罢,会了茶钱,走出濠濮涧,沿着北海东岸直向北走,信步所之,不觉已到五龙亭。只见亭子外面,靠东第一张茶桌上,便是李冬青和史科莲。李冬青看见,早站了起来,和他微笑点头。杨杏园走了过去,说道:&ldo;还没有走吗?&rdo;史科莲也站起来,微笑一笑,脸上似乎带着一点儿红晕。李冬青道:&ldo;这地方很好,靠着水糙,有点意思呢。这里又有树荫,请坐一坐。&rdo;杨杏园和李冬青已经是文字之交了,坐着谈谈,自然不妨。不过和史科莲还不十分面熟,心里觉着还有点受拘束。史科莲自然也不能默然无声,便对杨杏园道:&ldo;请坐。&rdo;杨杏园身子站在桌子边,就在他身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李冬青便斟了一杯茶送了过去。杨杏园伸手一扶,身子起了一起。史科莲想道:&ldo;据我所知,他两个人的友谊,大概很深,何以见面还是这样客气?这也叫着耳闻不如目见了。&rdo;李冬青搭讪着喝了一口茶,说道:&ldo;濠濮涧似乎没有这边好。&rdo;杨杏园道:&ldo;各有不同,那边是幽静,这边是旷慡。&rdo;李冬青道:&ldo;杨先生就只和一个朋友来的吗?&rdo;杨杏园笑道:&ldo;我是喜欢一个人出来玩的。

今天到北海来,也是一个人,那个朋友,是在园里会到的。&rdo;李冬青道:&ldo;我刚才和密斯史说,那个人好像一个官。密斯史更说得妙,说他像文明戏里的老爷。&rdo;这句话,说得三个人都笑了。李冬青道:&ldo;我仔细想想,真有些像。&rdo;杨杏园笑道:

&ldo;你二位说他像演戏的,不知道他就是优伶世家。&rdo;李冬青道:&ldo;他不是个官吗?

我们看走了眼了。&rdo;杨杏园笑道:&ldo;没有看走眼,他本是个小老爷,不过祖宗是唱戏的罢了。&rdo;史科莲坐在一边,觉得一言不发,又显着小家子气了。也问一句道:

&ldo;唱戏的后代,也有做官的吗?&rdo;杨杏园道:&ldo;怎么没有?不但后代作官,本人就可以做官。二位大概知道唱小旦的常小霞,他就是一个参事上行走。还有那个唱老生的徐九胜,还兼着好几个挂名差事呢。&rdo;李冬青笑道:&ldo;这也未免羊头烂了。&rdo;

杨杏园道:&ldo;其实呢,官本来就多,少几个戏子,也不见得减少政府的负担。&rdo;李冬青道:&ldo;我的意思,不是那样说,以为官场中何必要用戏子?&rdo;杨杏园道:&ldo;这也无非捧角。你想满清时代的阶级多严,我这位敝同乡的叔父,他是戏子朱白星的儿子,他在那个时候,就做了候补道了。&rdo;史科莲默念着道:&ldo;朱白星……呵!我想起来了,这不是很有名的人吗?我们在什么杂志上报上,常常看见提到他。&rdo;杨杏园抓了几粒瓜子,放在面前桌子上,然后一粒一粒的嗑着,笑道:&ldo;这话要说起来,是一段很有趣的逸事。这朱白星和我是个最近的同乡,因为他们的家庭,说他唱戏有辱祖先,把他驱逐出境。那个时候,北京有了皮簧班子了,他就一直跑到北京来唱戏,不到两年工夫,就出了名。后来自己做老板,升到内庭供奉,专和公子王爷来往,就发了财了。敝县那个地方是极注意家谱的。朱白星虽在京唱得像做了京官一样,他总是怕上不了谱,和家族还时常通信。有一年,他家里有一个举人到京里来会试,他花了整千的银子,款待那举人,想借此和家里人恢复感情。这位举人先是想走朱白星的路子,弄个翰林进士。偏是朱白星有几分憨直,没有和他运动。

这举人受了他的钱,一点不见情,回得家去,写信将朱白星痛骂一顿,说他唱戏唱得做了宰相,也是一族人的羞耻。朱白星见同乡的人有这样不讲交情,以后就在北京娶妻生子,和家里人断绝关系。他有两个儿子,一个依旧让他唱戏,一个替他捐了个候补道。据朱白星对他儿子说,唱戏不是正业,替国家办不了什么事,替祖宗增不了什么光。还是在读书上巴结一点功名的为是。但是本人是个穷汉,现在发了大财,也不可忘本,也把一个人去唱戏。&rdo;李冬青笑道:&ldo;这虽然是旧时人物的话,一个唱戏的人,有这样的见解,就也难得。&rdo;杨杏园道:&ldo;所以他死了这多年,人家还是念他。到了儿子手里,靠着王爷贝子贝勒的交情,他当真就做上一个道台了。

后来不知道哪一个管闲事的人参了他一本,说他身家不清白。他早也知道这一着是不能免的,老早的就派人回乡去,和族下一个穷汉商量,在家谱上,彼此对调一下。

把乡下人调着做朱白星的儿子,自己便去填他的缺。等到清室下旨查办,他把老早刻的家谱呈上,说是朱白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回家务农,一个在京唱戏,哪里会钻出第三个人来?本人不错姓朱,和朱白星同乡,但是疏远极了。清室也明知道是一种把戏,念起朱白星在内庭供奉多年,是一代名伶,不忍难为他的后代,只要官样文章可以敷衍过去,也就不问了。所以朱白星的后代,就留下了一支做官的,一支唱戏的。&rdo;史科莲道:&ldo;杨先生怎样知道得有这样清楚?&rdo;杨杏园笑道:&ldo;敝处文风最坏,专出不通的秀才。可是戏好,许多有名的戏子,都出在那里。若是要像太史公一般,做起优伶列传来,那还要到我们那里去,找木本水源呢。刚才和我同座的,他的父亲,就是和朱白星儿子对调名分的那一位。朱白星儿孙作官,他实在有点功劳,所以他到北京来找朱白星的孙子。&rdo;李冬青道:&ldo;有一次去听戏,有一个四五十岁的生角出台,密斯余告诉我,那就是朱白星的孙子,大概那是唱戏的那一支下的了。但不知道作官的这一支,又是些什么官?&rdo;杨杏园道:&ldo;有文官,也有武官,说起来,还是二三班的西洋留学生呢。&rdo;史科莲见杨杏园坐在这里说得滔滔不绝。心想你在这里陪朋友谈话,那边的朋友,你就扔开不管了。心里好笑。李冬青未尝不知道杨杏园有个朋友在那边,但是他不说走,不能催他走。而于杨杏园呢,他是送走了朱传庚,才到这边来的,心里更是不会想到走了。史科莲一想,要他走,先得止住他的谈锋,便对李冬青道:&ldo;在金鳌玉蟀桥,望北海里边的景致,非常之好,到了这边来,又不过如此了。&rdo;李冬青道:&ldo;正是这样。将来你要上学,应该走这桥上过,你天天可以看一两趟了。&rdo;杨杏园道:&ldo;密斯史,要进哪个学校?&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