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大明朝的另类史 梅毅 > 第41章(第2页)

第41章(第2页)

宣宗围着这位皇叔转了几圈,本想好言安慰几句,说说亲情叙叙旧,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个大绊子,把明宣宗绊倒在地。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就是故宫里常见那种),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

铜缸重三百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抬来数百斤木炭,堆积于缸上,然后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堆灰烬。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纵观朱高煦所为,比其亲爹朱棣相差远矣,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他既无深谋远虑,又无能将谋臣,更无坚城广地。老王爷为老不尊,仓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亲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缚。

败则败矣,认命拉倒,还能保全残年。岂料,这王爷又伸出臭脚,绊龙一跤。从此下三滥行径,可知朱高煦毕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实无大计。

历史往往会惊人地相似,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笑剧。不幸的是,朱高煦拔个末筹。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零叁

5

太监公公要回家从&ldo;土木堡之变&rdo;到&ldo;夺门之变&rdo;

明太祖朱元璋,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提防宦官最严,两手抓,两手都硬。他死后,其子朱棣篡夺侄子建文帝帝位的过程中,深得南京皇宫内宦官的通风报信,开始信用宦官。到了明英宗即位,大太监王振&ldo;出手不凡&rdo;,不仅开始了明朝宦官的掌权时代,还使得堂堂大明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上演惊天大戏&ldo;土木堡之变&rdo;,明朝差一点在正统十二年(1443年)就变成&ldo;南明&rdo;。

其实,王振挟明英宗御驾亲征,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入大同,五六十万大军未同蒙古人交手,混乱中已因乏粮饿死不少,僵尸满路。如果及时撤兵,这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结局只是&ldo;不果&rdo;而已。

偏偏大太监王振本人乃读书人出身,脑子里总有&ldo;衣锦还乡&rdo;的念头,非要拉着明英宗到他蔚州老家大宅子留住几宿,以博天子幸宅的千秋万岁名。如果真去了蔚州,可能历史上也不会发生&ldo;土木堡&rdo;之变。

大军前行四十里,王振女人一样心思缜密,忽然又顾惜起&ldo;家乡人民&rdo;来,怕五六十万大军路过老家时人踩马踏糟蹋庄稼,便又擅自发旨改行往东,终被蒙古人候个正着。蛮族们这时候倒知道巧攻勇取,大败明军,并生俘了明英宗。明军被杀、饿死、自相践踏以及堕谷而死的,多达五十余万。

明朝护卫将军樊忠在御营被团团包围的情况下,深怒王振祸国殃民,大叫&ldo;我为天下除此贼!&rdo;抡起大锤把大太监的脑袋砸得稀烂。这次,王振真的回了&ldo;老家&rdo;。

&ldo;仁宣之治&rdo;的修整期

明成祖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虽有个享有万世残暴之名的爷爷和爸爸,他自己却是少有的&ldo;仁德&rdo;之人。对内,他释放被先帝囚禁的直言之臣之后,还把建文帝诸臣流放在外做劳改的幸存者全部赦免放还。对外,他下诏与蒙古人讲和,以免再劳师费财。

好人不长命,明仁宗本人乃一个体弱多病的大胖子,还有喜欢床上运动的小毛病,为帝未满一年就病死,时年仅四十八岁。但是,他在位时重用阁臣,以文臣班子治理天下,算是为明朝政治开了一个好头。

明仁宗崩后,其子朱瞻基登基,是为明宣宗。小伙子即位不久,其叔父汉王朱高煦谋反,想把他爸爸朱棣当年的&ldo;靖难&rdo;再重演一遍。可惜,世易时移,朱高煦没有他老爸凶残多智的脑子,未出乐安城,已经被大侄子明宣宗亲自率军堵在老窝。在明军神机铳箭和皇帝亲征的双重威慑下,汉王朱高煦只得向侄子投降。

凡事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汉王造反是件坏事,但年轻皇帝甫即位就敲山震虎,不仅铲除遗患,又大大树了一把威。同时,他又以此为理由,严禁藩王干政,并严禁他们自行来京朝觐,严禁藩王与朝内勋贵联姻,严禁诸王之间往来沟通,严禁他们随意出城。

明宣宗仍保留他父皇时的文渊阁。此阁建于皇宫之内,所以是&ldo;内阁&rdo;,以示有别于外廷。阁臣之中,最有名的是&ldo;三杨&rdo;:杨士奇、杨荣、杨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